立即捐款

泛民後政改面對的兩種挑戰

泛民後政改面對的兩種挑戰

後政改的政制發展,無疑因為梁振英藉口側重經濟而步進死胡同。可以預視的是,泛民主派在政改冷處理下面對的挑戰,一是政府和建制派將會塑造經濟民生與政治的對立,削弱泛民主派的支持,加劇社會的撕裂;其二,面對年輕一輩要求重新處理中港關係的主張,直指香港民主化的阻力在於北京政府,把問題推至的更為本土的面向。

政府大打經濟牌 爭奪主流支持

政府大打經濟民生牌,不單單是推卸政改責任,更是藉着『發展就是硬道理』思維,大打經濟發展與政治的假對立,動搖中間取向的選民,縮小甚至逆轉建制與泛民的得票差距,在接連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清洗泛民。同樣,假對立也可以進一步延伸至『經濟發展與民生』、『經濟發展與保育』的假對立,藉煽動對福利主義的恐懼,以及轉移基建工程的爭議焦點,加劇社會矛盾。

政府無疑會推搪泛民主派阻礙經濟發展。一則借泛民強調無民主就無民生,近年也逐步關注保育的立場,製造諸如經濟與民生的假對立,套在泛民身上,第二,泛民的民生目標,是朝向改善和增進社會服務和其制度,但政府對民生的處理,卻是派糖,這無疑更為較諸於泛民更為切入所謂『搵食心態』;市民和泛民對民生理解的落差,經已在過去是否拉布、是否派錢等場合上,多次被政府利用。

若政府以『假民生』與泛民的『真民生』爭奪民意,泛民不單單要透過社區組織闡釋理念,直指政府荒謬;同時,需要回應政府主打經濟牌,泛民除了主張改善民生以外,更需要勇於展示自己的經濟政策,同時和民間和學界力量結合,強化經濟論述,既與政府爭奪經濟牌,破除假對立,也將目前的經濟問題(譬如產業失衡、轉型失敗)同樣地導向政制被特權分子壟斷的問題。

突破既有議程 提出自主理念

相較於政府以去政治化的『形而下』議題出手;近月四大學生會和學民思潮提出修改基本法、重新處理中港關係,無疑是推到更深入,也相對更難處理的層次:若果泛民扣連經濟民生問題在於政制不民主,那麼學生就是力主政制不民主在於北京控制,這種主張,背後的土壤正正是雨傘運動所揭櫫的『命運自主』精神,有着『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本土身份自覺。

針對中港關係的理解,傳統觀點在於,北京由於受駐港機構和建制派的影響,以致信息偏頗,未能了解民情,破壞互信;而泛民之中也另有較進取的觀點,認為北京本身滲透香港,無非是為其政權服務,因此有必要固守香港的兩制。但即使是較進取的觀點,都僅是出於對專制政權的對抗,手法上也是嘗試匡正既有的制度,而與年輕一輩直接拒絕被控制的目標,存在距離。若果不能回應年青一代的觀點,仍然以改正和修補的角度處理中港關係的話,也無疑斷送泛民主派在未來取得年輕一輩支持的可能。

無疑危機所在,一則在於泛民有沒有能力同時突破假對立,以及理解新想像,這是對政黨的考驗。二則在於政府取悅主流的去政治化安排,和年輕一代加深政治化的主張,可以成為兩道拉扯抵消的方向。但機會在於,兩種方向並不是截然對立,在政府利用假對立撕裂社會,也是組織的機會和理念改變的過程;而進一步強調經濟和本土,也是泛民主派突破既有民主和民生議題的進步關口。

本文原刊於香港《明報》,感謝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後政改:泛民面對的兩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