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消失了半天的Facebook網絡自由

消失了半天的Facebook網絡自由

文:陳劍青

Facebook 網絡霸權之隨機性與迅速,不同於學術霸權亦不同於地產霸權政治霸權,人民是難以透過實體空間的佔領來抵抗的:原來某日醒來,突然有個網絡工程師晚上收到不明指示要試驗改變網絡的遊戲規則,就不必向你交代,公眾留言的自由就會在你的專頁上消失,半日後突然又無聲恢復。一聲令下,其執行速度比起納粹更法西斯。

今天 Facebook 半日的專頁滅聲演習,正好讓我們思考什麼是網絡的自由。一般人會以為只有極權國家才有需要侵害自由,而市場化的力量可構成對國家權力介入網絡的護盾。然而今次大量媒體專頁消失留言功能,卻印證了網絡自由的商品化,正正就是對網絡自由本身最大的傷害。

這種自由市場的神話,先是以提供「網絡自由」之名,讓大家放下介心使Facebook 進入了你的日常生活,然後,他就每日把玩著「無形之手」壟斷你的生活資訊、調節你的人格及社交關係、任意塑造一種更適合圖取巨利及方便權力介入的網絡空間與節奏,然後定義著什麼才是日常模樣。

這正正黑色幽默地實現了邱吉爾的一句名言:「First we shape the Facebook, and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一種去除人民監督主導、追求利益至上的網路設置,未來就只會是有錢有權的人才可發言,付款的意見才會在你的News Feed出現。

那「他們」是誰?網絡霸權背後的得益者,除了近年積極想將Facebook打入中國市場的CEO Mark Zuckerberg,持股人還有來自俄羅斯的政治貴族圈(5.4%)、高盛(1%)、李嘉誠(0.8%)等等,可見得益者明顯是現實世界寡頭政治的延伸。單是看李嘉誠,他早年以35.1億港元買入Facebook 股份,到2012年已224.4億港元,帳面已賺了190億。

這必須延伸到一個網絡商品化的重要問題:網絡霸主透過網絡自由所得到的價值究竟是誰創造的?是他們個人有「投資智慧」而創造出來的嗎?是市場「炒作」出來嗎?是「自由」本身創造嗎?都不是。必須攪清楚,Facebook的真正價值是網民日復日在Facebook上的讚與分享、花生罵戰、日常生活的悲歡離合、資訊生產,在實踐網絡自由時而共同創造的。而Facebook 只是設定出一個吸吮這些價值的平台,繼而現在吸吮我們的網絡自由,他們並無資格壟斷價值的全部。

按著如此追求資本壟斷化的定律,網絡自由未來只會更加嚴苛,這類「一覺醒來」的事件只有愈來愈多。然而還有許多人選擇繼續沉睡,良好主觀地相信市場自由的神話,然後說因為Facebook的財產不屬於我們,所以我們沒有權去主導這種創造價值的方式,或只能犬儒地說一句:我們就享受當下吧。

事實上,現時這種網絡空間價值壟斷的狀況是沒有什麼好享受的。網絡空間不必是現實的避風港,它可以是打破共創「財產」等同「私人財產」的迷思,反過來影響現實的空間,我們必須具有思想、創造與重奪網絡行動的準備,以對應各種網絡審查與改造的來臨,清楚地宣告“Who really owns th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