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位坐,可以點算?(小巴政策討論系列:引論)

無位坐,可以點算?(小巴政策討論系列:引論)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相信上圖的情景,不少需要倚靠小巴代步的居民幾乎每天上班上學時都會遇到:每當我們枯候良久,好不容易才出現一輛小巴時,排在後面的常忍不住焦急地數數前面還有多少人。要是發現自己連這班車都排不上——卻恰好排在第十七位——其他人或許還可以準備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他們就顯得十分尷尬了。

針對這類現象,多年來一般總有幾個普遍、簡單但卻問題百出的「方案」頑強存在:

一,提早出門。這可以說是最普遍也最常見的「方案」。然而這個「方案」,實際上能發揮作用的空間很有限,因為再怎樣早出門,上學的學生需求總是不可能太早出現的——同時這也不是一個孤立的政策,需要勞工和經濟政策的全面配合,譬如完全實行彈性上班時間,並允許上班一族自選在不同的時間內上班和下班,否則大家空自早早出門,但下班卻依舊加班不誤,這對上班族而言不啻為一種酷刑。

二,加密班次。但香港小巴車輛的配額四十年來不曾變動,如何在目前資源分配完畢的情況下再拿出額外車輛來加班?尤其是專線小巴(下稱綠小),路線、用車數字較固定,難以靠減少行車時間來加密班次。至於公共小巴((下稱紅小),班次、收費等均基本不受監管,就更指望不上了。在小巴公司來說,他們的營運成本近年不斷飆升(雖然這個說法近年不斷被好些公共交通營運商濫用——包括政府做大股東的港鐵——但這對香港相當部分小巴公司而言,這確實是他們處境的寫照),其飆升的程度,幾乎可以說即使讓他們加密班次,在他們看來也未必值得做。

三,讓專利巴士(下稱巴士)來介入服務。但這也有三個大問題:第一,就用車而論,部分目前綠小服務不敷需求的地區,在巴士營運仍要使用較小型的車輛,或甚至只能用與目前綠小所使用的相同車輛進入,對該地區的需求而言,效果並不明顯;第二,由於巴士載客量較大,基本上不太可能提供與綠小同等密度的班次,這對部分乘客而言,可能反而使他們不便,使巴士介入服務的作用不彰。第三,在巴士的營運角度來說,部分地區的繁忙時段,雖然用綠小來服務是不敷應用,但卻並非全日如此。在此情況下,巴士公司自然對原有的綠小服務區興趣缺缺,同時也牽出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同樣受限的巴士資源,何從來有額外的資源可敷分配?至於服務舒適度下降(因綠小只有坐位,但巴士有機會要站立,相對而言便可能令部分乘客享受到的服務舒適度下降)等問題,相對而言,則還算是較容易解決的了。

所以本系列文章討論的核心,並非這些「方案」。而筆者認為,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說至少使其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如不必等候超過一班車才能登車),大致來說,在政策層面的討論可以用五個方向來概括,同時也是本系列其他文章討論的分題:

1. 直接增發小巴牌照,透過增加車輛數量來增加運載能力;
2. 讓小巴加位至20座,甚或24座,在不增加車輛下增加運載能力;
3. 直接將那些根本不敷需求的小巴路線改為專利巴士服務;
4. 將目前小巴、村巴、巴士三種主要大型路面交通工具作徹底的整合;
5. 鼓勵市民使用其他方式出行加以代替,如單車、步行等。

雖說本篇只是引論,但本組仍強調一點,即為上述的方向,大致而言是不應該視為互相取代只能選其一的。正如我們以往所一再指出的那樣,政府交通政策的問題,正正就是將各系統視為互相對抗的關係,進而在這個假設上將各交通工具嚴分壁壘,割裂了本應一體考慮的公共交通系統,從而出現連串問題,使得市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不便。這個問題不惟只在政府方面出現,同時也在我們的思考、批評和建議中出現。當割裂的政策和建議遇上複雜的世界時,這些政策和建議就只能成為另一串問題的根源,只有具複合性的政策,才可有基本解決目前問題的希望。所以本系列雖是談小巴,但討論的範疇卻絕不會只在小巴的範圍內打轉,這也包含了我們對政策討論的一點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