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文化認同到華夏情結

從文化認同到華夏情結

我在美國的華人朋友中,有一位跟我特別熟絡,背景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大家都是在香港出生和成長,成年後才到美國,現在都在大學教書;然而,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分別:我對中國文化(也可稱「華夏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他卻幾乎完全沒有。

雖然這位朋友在家裏跟太太講粵語,吃的大多是中國菜,對年老的母親很有孝心,但他的「華人特色」,亦僅此而已;他早已融入這裏的主流社會,有不少西人朋友,書寫只用英文,不看中文書,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全無興趣 --- 如果你跟他講加州的淘金潮歷史,他會興致勃勃,遇到不清楚之處,會連連追問;可是,假如話題是清末民初的動盪,無論事件多麼波瀾壯闊,他的反應都會冷淡得多,令人覺得他根本沒有興趣在這方面增進認識。

這位朋友不會否認自己是華人,但他對「華人」這一身份沒有認同感,只視之為血緣上的既定事實;他的身份認同是「美國人」,而且除了這個身份認同,在文化上他也只是認同美國的,不認同中國文化。

我不認為這位朋友的身份認同及文化認同有何不妥,根據我對他的認識,我相信他這些想法和感情全都是真實的,沒有誇張,更無作假。我談到他,是由於以下這個對我來說非常有趣的問題:為甚麼我們的背景如此相似,但在文化認同上卻有這麼大的分別?

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在華人社會(香港)生活的時間比他長不少,他來美國時是讀大學,還年青,而我來時是讀研究院,年紀大得多了。另一個可能原因,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已十分喜歡中國文學,尤其愛中國詩詞的文字之美;後來對篆刻、書法、南音、太極拳等的興趣,當然也大大加強了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我愛寫作,雖然運用英文已算自如,但對英文的觸覺,還是遠不及對中文的,始終覺得中文才是和我骨肉相連的文字。凡此種種,都是我這位華人朋友缺乏的。

儘管我對中國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我可沒有絲毫的華夏情結,沒有甚麼「復漢邦,興中華」的想法,當然更不會鼓吹結合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所謂「華夏建國」。有華夏情結的人,用葛兆光的說法,是「仍然停留在大一統天朝想像中」(《何為中國?》頁12)。這種大一統的想像,只能說是妄想;對華夏文化的認同,並不須要包括這個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