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港難民:誰是贏家?

在港難民:誰是贏家?

本文爲來自中東的難民「Outsider」執筆,英語原文刊於Justice Centre網站。

「難民」這個詞匯會令你聯想到什麽?或許你會想起聯合國的廣告:一班貧窮,飢餓,無家可歸,沒有受過教育,衣衫襤褸的可憐人。或者,若你有留意媒體報道的話,你會以爲難民全都來自「東南亞」的窮鬼,來香港只爲貪取香港的福利。

可我兩者皆不是。我大學畢業之前是一個消防員。我擁有一個電子工程的大學學位。因爲工作關係,我學會了駕駛汽車、巴士、貨車及起重機。相信我:我並不想離開我的國家。當我逼不得已要離開時,我並沒有選擇要來香港。我長得高大威猛,有很多技巧可以貢獻社會。我只是想有一個機會可以開展新生活;我只是希望可以做一個有用的人,使自己與其他人活得快樂;我只是想盡一己之力幫助其他人,不論在何方,只要我人生安全就好。

今年是我在香港的第三個年頭了。問題是,我爲什麽會在香港耗了三年?

香港的難民審核制度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就必須先告訴你香港的難民審核制度如何運作。若果你要在香港尋求庇護,你就必先要自非法途徑進入香港或在香港逾期居留。那是因爲香港政府並不容許擁有合法簽證的人士尋求庇護[1] 。換而言之,你若想在香港尋求庇護就必先要犯法。尋求庇護的下一步是透過政府審核免遣返聲請的統一審核機制 (Unified Screening Mechanism)提出聲請,再等待當局通知你出席審核會面。不過這一等隨時會耗掉你數年時間。

在等待期間,難民並不能工作。難民只能依靠微薄的人道支援度日:每月$1200食物券;$1500直接向業主支付的租金津貼(你必先要找到一個願意租房子予難民的業主);以及少於$500的其他津貼,包括交通及基本日用品等。這個政策爲難民做成很沉重的壓力。

首先,這個政策爲我們造成很沉重的心理負擔。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安全與否,因爲入境處可能會拒絕我們的聲情然後把我們遣返回國。第二,我們就像與世隔絕的隱形人一樣。我們身處異鄉,既與家人朋友分隔異地,又負擔不起香港人平常社交的費用。

另外,成人難民並不能上學,所以我們終日只可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我們甚至不能使用公共游泳池、圖書館等政府設施,因爲我們持有的臨時身份證明書往往不被承認。這也是使我們憂鬱的原因之一:我們明明是有能者卻一無所用。「有手有腳」卻被迫依賴別人的稅金度日感覺很不好受。

設身處地

試想:政府微乎其微的人道支援根本不足夠你維持生活。爲了生存與健康你必須要錢。你被迫要透過其他辦法去滿足生活基本需要。若你選擇從事非法工作,你的工作環境會很差,工時會很長,工資會很少,而且也沒有勞工保險保障;若果你因爲從事非法工作被拘捕,你可能會被判監15個月至3年,而且你的免遣返聲請也有可能被拒絕,更甚者被遣返回你那危險的國家。或許你會想到其他生存的辦法。你可以承受那遙遙無期的等待嗎?你可以接受自己被迫依賴政府的支援度日,承受不能爲家人提供安穩生活的壓力嗎?你可以忍耐這種日復一日虛度光陰的生活嗎?你會冒險從事非法工作嗎?你會冒著性命危險回去你的國家嗎?你會想到其他辦法賺錢嗎?不論你的決定爲何,你會怪責誰?這個制度在誘使你犯罪嗎?

加快審核機制

我之所以在香港耗了這麽久是因爲港府指香港實在有太多難民,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及資源處理這麽龐大的工作量。然而,香港其實大約只有一萬名難民——這個數字遠少於香港人口的1%。無容置疑,一個能處理七百萬人事務的政府固然有能力處理這一萬人的事務。問題是政府到底想不想爲這一萬名難民費神?香港的難民人口數目與全球的難民人口比起來根本微不足道。香港的難民人數正在上升非因越來越多的難民赴港;實情是,因爲現行機制只處理了小部分難民的聲請及安置了小部分難民,很多難民於是被迫滯留在香港。

我們知道統一審核機制的開支及發放予難民的人道支援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然而,政府越是費時處理我們的聲請,這些開支就只會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難民所獲發的人道支援根本不足夠他們維持生活;而且他們在香港所花掉的時間也無從補償。比如我便在香港失去了而立之年。那可是無價的啊。所以說,到底誰是贏家?

如果現行制度對港人、政府與難民均無益處,那它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試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知道當局會於三至六個月内公平公正地審核你的聲請,你還會執著於工作或接受教育的權利嗎?如果我不用在香港待上數年,我甚至不會要求政府給我任何金錢或其他援助。

在一個公平公正而且有效率的制度裏,像我這樣的難民即可得到安全保障,亦不需要年復一年地等待聲請結果。納稅人的錢亦不會被浪費。而政府亦不需要爲難民議題而頭疼。我們全都可以成爲贏家。

你怎麽想呢?

[1] 政府的説辭是,香港的國際責任只限於決定應否遣返難民回國,而持有合法簽證來港的人士在擁有簽證其間根本沒有可能會被遣返。所以在港難民必須於他們成爲「非法入境者」後才可提出免遣返聲請。

文章内容爲撰文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Justice Centre Hong Kong的立場、意見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