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看待色情

如何看待色情

色情媒體猶來已久,陪伴媒體技術發展而出現。在電影方面,早在一九三零年代,美國頒布「海斯法典」(Hays Code),訂立許多電影製作的規範,也限制涉及性題材方面的電影製作,令色情電影難成氣候,多年來以地下電影方式出版,無法登上主流院線的大銀幕。直到1960年代後期,社會風氣逐漸走向開放,到處可見到成人書店和電影院,開始有電影製作人挑戰傳統的電影檢查尺度,試圖用「性教育」包裝色情電影帶到主流影院,結果在一套名為「深喉」的低成本製作電影,連續八個月在主流戲院播放,大受歡迎,成為1972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事件引來美國政府的關注,出現一次針對色情物品的大反撲。

在七零年代,美國社會出現了一鼓由宗教右派人士和激進女性主義陣營結合的反色情運動,透過二元對立的性別觀點,批評男性為了慾望發泄,大量生產物化及性化女性身體的色情物品,令女性的形象和價值失去,而女性在真實生活無法建立發言權威,變成為男性的性附屬品,是套上色慾外衣的性別不平等。雖然,在早前經國會組成的Commission on Obscenity and Pornography,透過評估色情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期望藉此來立法打擊色情行業,但經過兩年多的科學研究,卻沒有證據知道接觸色情會導致犯罪、行為偏差或嚴重情緒障礙。不過,反色情觀點卻很快成為由右派政黨(共和黨)所操控的政治議程,為在期中選舉爭取保守派選民的支持,尼克遜總統主張透過社會政策管制色情物品,保護女性尊嚴,防止兒童接觸,色情查禁很快成為有效的政治道德號召,右傾氣氛更推向全球其他地方。

香港經濟在七十年代起飛,黃色小報也伴隨增加,由報人王世瑜創辦的《今夜報》更日銷5萬多份。同一時期,美國右傾氣氛漫延到香港,有團體發動反色情行動,其中天主教友總會與救世軍更成立「反色情刊物委員會」,要求市民罷賣黃色刊物,以防荼害青少年身心。其中,更有黃色小報編輯被控告刊登猥褻圖片,導致在1976年,政府三讀通過《嚴厲取締色情刊物》新法案,大力打擊色情物品發佈。及後,政府發佈《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1987)及《電影檢查條例》(1988)來加強管制色情物品,不過,執法過程多次引起社會爭議,其中大部份涉及檢查制度對色情物品的介定標準不一,招來媒體的大量報導。

性對兒童有害?

在1984年,Gayle Rubin首次提出同心圓的概念,認為社會對性行為往往會按照道德的優劣而被分類,只有在特定關係以內的性行為,異性戀、一夫一妻、婚姻以內、生殖為目的性,才被視為正統、健康、正常和自然。而其餘的性行為均被視為不道德和異常,不值得社會鼓勵與支持,並需要使用不同方式禁止壞的性出現,以免危害社會。這種二元對立的分類方法,把性行為分有高低,無視性關係及性行為的背景脈絡,是否帶有傷害、自願、涉及剝削和操控,用一種對性的前設負面想法,把核心以外的性行為通通視為不正確和罪惡,抹殺性行為本身都所帶有正面的可能,這是對性的不合理推定。反而,我們更應該將性與色情視作本質中立,再根據其context來判斷有否影響社會,包括青年的心智,才有助分析色情材料是否對青年有害。曾經有反色情行動者Robin Morgin指出,色情是理論,強姦是實踐。這種直線的因果關係,不但把色情看作完全負面,亦忽略了強姦行為的處境性,無疑存在很大的分析漏洞。

事實上,有關兒少「保護/傷害」的觀點,主要是建基在家長主義之下。家長主義本意是指社會像家長對待子女一樣來對待他人,當中含有對主體自由和自理的介定,成年的家長代表有判斷能力和自由,而青年則沒有,並需要透過不同方法來保護他們,令他們變得心智上潔白無暇。Freeman(1997)認為,兒童是具有權利的主體,這個主體也是有自主權的。「在尋求兒童權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承認兒童的尊嚴和他的決定能力,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完全自由的危險。」「認真對待兒童權利要求我們更加認真地保護兒童並承認他們的自由,包括實際的和潛在的。」故此,我們除了要以本質中立的角度來分析性化,亦有需要看待兒童可能存在對性的自主分析能力,不要將兒少完全視為被動無能。

過去,女性主義者有關性化身體的觀點,多是建基於二元對立的性別觀點。隨著酷兒理論的出現,性權觀點獲得重視,媒體上各種被性化的對象,也不再是純粹的性客體,反而有部份對象轉過來成為性主體,把自己滿意的身體透過媒體展示出來,是性主體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性化材料不再是絕對的負面,也可以有正面的可能,過去有關腐化青年心智的論述,有需要隨時代而更新。要令兒少有能力判斷性化材料的好與壞,而不是把色情隔絕於兒少。

如前所述,美國在1970年代經國會組成的Commission on Obscenity and Pornography,為色情的影響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是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date that exposure to explicit sexual material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ausation of delinquent or criminal behavior among youths or adults." 由此可知道,沒有證據支持性化材料傷害兒童的說法,但仍經常有反色情運動者用來製造社會道德恐慌,令兒童一再被過度保護,忽略他們對性的自主能力。

在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黃結梅向18至25歲的青年人進行一項「青年人眼中的色情物品」調查,在503位成功受訪的青年人中,有71.2%承認在未滿18歲時已經接觸色情物品,九成多的被訪者表示不會在觀看色情物品後強迫伴侶發生性行為(96.2%)、非禮(98.1%)或偷窺(94.2%)。同時,超過六成受訪的青年人認為色情物品會令自己增加性知識(64.8%),以及認為色情物品會令自己更明白對性方面的喜好(59.3%),約五成(50.8%)認為色情物品可以令自己接觸不同性取向及品味的行為。由此可見,性材料不但沒有傷害青少年,還提供對性的正面了解。

當兒童長期處於被「去性化」的氣氛,便會不經意地弱化兒童對性的判斷能力,在性事上處於被動位置,更容易受害。總的來說,越是支持「性會傷害兒童」,便越支持把兒童保護起來,令他們沒有機會接觸性材料,更不能獲得性材料對青少年的正面學習可能。若果我們堅持妨礙他們本來應享有全面的性權,以及他們發展不同面向的自主判斷能力,毫無疑問是對兒少的一種侵犯。

相關概念:

性化

性化是一個負面字眼,代表一個人的價值被其性的吸引力所取代,在父權社會裡,性化普遍指向女性身體,或以女性為拍攝對象的色情物品。馬克思女性主義者Ronald Dworkin認為,社會要限制色情物品的出現,才可以令女性地位提升。她透過二元對立的性別觀點指出,男性喜好消費色情物品,用來發泄性慾,女性被物化成從屬關係,在色情材料中被男性強暴和毆打,身體被性化,是男性的性玩具,侵犯女性的獨立自主,沒有其他價值。她認為,若然以自由主義觀點主張色情物品的發佈,是違反性別平等的原則,用性來代表身體的價值,是壓制人的價值。

這種觀點無疑忽略了性的正面作用,以二元對立的分析觀點,也是一種異性戀主義。近年,隨著gay porn的出現,男性的性化現象也開始出現,但過去有關違反性別平等的觀點,有需要因應時代而更新

保護兒少論述

保護兒少是另一個反對身體性化的理由。兒少作為一個社會分類,是近代社會才出現文化產物,以年齡作為判斷「成人/非成人」之間,可以享有多少的公共資源和社會權利,而社會也往往將兒少(非成人)劃一地視為軟弱無力,需要由成人所看管,塑造一個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形象,與沒有判斷能力的個人。有人認為,尤其是性保守人士說,性是需要受到規管的,因為它會無時無刻滲入人們的生活,令看來沒有判斷能力的青年人有機會接觸,污染他們本來潔白的腦袋。事實上,「成人/非成人」的年齡分類,也代表著一個人何時可以享有性的權利,非成人往往被認為是被去性化的一群人,在他們身上出現與性有關的事情都是錯置的,要受到社會規管的。故此,社會會用盡所有方法來避免兒少接觸性事,這個觀點無疑也是忽略了性的正面作用,以及無視兒少也有對性作自我判斷的可能

* 本文來自2012年由作者撰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