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谷阿莫現象

谷阿莫現象

誰是谷阿莫?在社交網絡的谷阿莫專頁或頻道,憑「X分鐘看完電影XXXX」走紅的那個台灣腔創作男生就是他。固然他有特別的講故事技巧,講解生動又有高超剪接技術和加插一些爛Gag,他又不會評論故事背後的含意或導演拍攝的用意。與影評不同,他像一個簡化版的說書人。他還希望大家看完他的視頻後再去看電影,這是值得尊重的。或許谷阿莫(Amo Good)還未有成為一個現象需要人人都知道並參與討論,而筆者也不是以電影為生的,但想在此跟大家談一談他那些視頻背後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追捧的背後 電影的堅持

早前法國有餐廳廚師抵制顧客拍攝食物照片後上載至社交網絡,認為此舉令將來的顧客失去上菜時的驚喜,並令其他人容易抄襲菜式擺設,這其實與電影相通。電影的起承轉合都由具經驗人士操刀,在內容鋪排、人物出現次序及配樂等方面上力求完美,使觀眾能有官能上的享受或刺激;就算一齣劇情電影亦述說著一個簡單易明的道理。

看完他的哈利波特全集只需9分鐘,那可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電影製作拍攝經年,只用9分鐘說的只是劇情,卻道不出這班創作者的堅持。就如拍攝<<狼圖騰>>的法國導演及團隊們馴狼三年,實拍一年,一分鐘的戲就用了六個月做前期準備,十八個月後期製作及六星期完成拍攝。這些在電影中能夠更細膩地表達出來,說書人可以嗎?

本末倒置的追求

都市人太忙碌了,為了要在朋友間有話題看谷阿莫的視頻容易造成依賴,並會錯誤認為電影只是故事而非藝術。或許你會認為對待爛片應該如此,但卻間接扼殺了電影的生存空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客觀上對電影公司收入的打擊與你下載非法電影沒有分別。而且沒有觀眾對爛片的批評,電影人是不能與時並進的;但觀看谷阿莫後沒有看原電影的人不能把批評反映給電影人,對他們又公平嗎?

筆者不反對把谷阿莫歸類為創作人,但擔心的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文化及追求。為了知道結局看谷阿莫卻因為知道了結局而不看電影,最後電影人會不再醉心創作新穎的結局。這種殺雞取卵式的後果對觀眾往往得不償失。試想想,一齣你辛苦拍攝的電影最後只換來這種冷待,你還會有心情繼續創作嗎?

標籤效應與打手

谷阿莫的手法或許只適合某類電影,但可能會令此類電影都被貼上了「谷阿默標籤」,凡他上載視頻的電影都一律看或不看。看與不看本應屬個人選擇,但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影響那麼多人的個人決定呢?你可以說筆者葡萄,說你不屑看電影預告片;但久而久之,你對電影或某齣電影的興趣或認識變得與谷阿莫一樣,宏觀點看,這叫單一。

而且,你不能排除將來會有以「谷阿莫式手法」途徑的網絡打手以此製造大量宣傳片或反宣傳片。如果你本身沒有對電影或某齣電影的興趣,其時你將會如何自處呢?你可以不同意電影製作公司那過於硬銷的宣傳手法,你可以質疑他們把最精彩的鏡頭剪輯成預告片吸引人入場;那是商業運作,無可厚非。但筆者認為,看預告片、谷阿莫的視頻和電影三者是有分別的,你斷不會說看完預告片就等於看過那電影吧。

文化需要時間沉澱

今年五月,台灣新北市文化局曾想邀請作家楊照與谷阿莫合作,推出「5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的影片而遭閉門羹。楊照認為文化局空掛文化頭銜,事實上此舉媚俗反智及在摧殘文化。筆者對此頗有同感。我們記得周星馳電影中的橋段;當中的對白及無厘頭的劇情往往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因為大家都看過。但如果沒有了電影,這些文化又會如何的被承傳下來呢?「要知道往哪裡來,才知道要往哪裡去」,沒有了上一代人的努力將經典保存下來,下一代人怎樣才能成為真真的電影人呢?

小說與電影,經過反覆閱讀細味,越能體會當中意義,越有收穫。經典電影如是,流行電影亦如是。筆者相信電影背後往往訴說著一個道理,對人生,事情的看法會有衝擊。而且,如書本一樣,不同時候閱讀會因不同的個人遭遇而有不同感受,在速食文化之下就很難理解這種收穫。

很可惜,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消閒娛樂太多,看書的人太少,令經典似乎越來越離地,在兩種極端中如何取捨呢?文化創作人、公關公司、文化機構及個人都可以參與「經典在地運動」,令經典在象牙塔中被釋放出來,才能把經典延續,把文化承傳下去。

嘲笑

楊照在社交網絡表示谷阿莫的價值在於「內在的一份嘲弄,嘲笑那些花時間看電影的人」,筆者想到在香港的一個例子是補習。學習答題技巧還好,但那種推測試題就是筆者最不齒的,求學不是求分數,是求知識;不是求聰明,是求理解。如此形式的補習是對教育及其制度的一種嘲笑。

有網民指谷阿莫的創作使災難片都變喜劇,這其實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你可以說我先入為主地認為如<<鐵達尼號>>這些電影應該純粹只是悲壯的愛情片,這個對的。但你為甚麼認為谷阿莫的解說就是電影故事的主線,就是導演想表達的意思呢?每個人的看法肯定不同,但只聽信一家之言往往顯得有點不完整。

別使社會繼續無知下去

行筆至此,希望諸君明白筆者並非要批判谷阿莫,而是對以「最短時間」達成「最大效果」的發展模式的思考。對事物的單一理解、對行業的諷刺、對文化的不追求及對手法的過度認同,會令大眾陷入無知的境地。

而且,沒有真真正正看過電影的跟隨別人人云亦云的這些人,繼而對著某某電影指指點點及大加鞭伐,反映出社會的不理性與偏頗,就如那些標題黨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當一群人能夠理順自己的無知理據變得越來越固執,最終導致的是社會更大的無知,這更是應該警惕的。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https://www.facebook.com/gwaazi?ref=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