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振興香港漁業的喜樂司(一)

振興香港漁業的喜樂司(一)

香港人吃得最多的是甚麼?當然是海魚莫屬了。對本地歷史有一點認識都知道,香港一直都是一個小漁村,不少華人均以捕魚為生。可是,二戰前的本港漁民甚為貧困,即使捕獲鷹䱽或白䱽等高價值魚種,都未能獲得更高收入。所謂「多勞多得」,對漁民來說,就如白日做夢,根本不能實現。   

為何如此?因為運銷漁獲均被魚欄或魚商所壟斷,加上漁民目不識丁,只好依賴魚欄記帳。同時,欄商亦收取了各種不合理的費用,均令漁民受盡剝削。時任香港大學生物系高級講師喜樂司博士,亦認為欄商制度剝削漁民,要改變這個不合理的制度。

可是,好景不常,喜樂司在淪陷期間被關進赤柱戰俘營。不過,他在獄中亦十分關心漁業的前景,在囚中制定整頓漁業的計劃。喜樂司認為,若要改善漁民之生活,必需推行由政府主理之運銷制度。喜樂司的計劃,主要確保漁民能夠以合理價錢出售漁獲,避免欄商從中抽取利潤。

戰後,喜樂司的建議獲政府接納,港府隨即在一九四五年十月通過法例,成立魚類統營處,而喜博士則擔任了該處的第一任處長。魚類統營處以公開競投方式出售魚獲,只從成交價中抽取6%的佣金,比傳統欄商收取30%-40%少得多,大大增加了漁民的收入。魚類統營處亦利用佣金收入,設立漁業貸款及辦學,以協助漁民更新漁船和漁具,及助漁民子弟掃除文盲。  

魚類統營處成立後,不少漁船都得到處方資助,將其漁船機動化,使漁船之漁獲量比設立魚統營前,大增三倍之多。至六十年代初,本港已經有三份之二的漁獲,由機動漁船捕獲了。

喜樂司博士這樣關心香港漁業的人士,現在還能找到嗎?   

待續...... 

參考資料:

魚/菜統營處五十周年紀念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