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個可能不錯的世界

一個可能不錯的世界

A.神是全能的。B.神公正並且慈愛。C.惡存在於世間。

把這三個命題放在一起,便構成了非常有名又非常古老的「神義」(或者『神正』)問題了。 它的關鍵在於世間充滿了林林總總的不幸,一點火苗就能焚盡一座城市,地震海嘯更能在瞬息間滅絕生靈無數;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並且真像大家所說的那麼全能而 且慈愛,祂又怎能容許這一切災禍的發生。更可疑的,是除了這些自然規律造成的意外,還有人心陰險,罪的誘惑,種族滅絕等無法以言語形容的極端邪惡。如果上 帝全能,祂定當能夠阻止人的墮落。如果上帝公正仁愛,祂一定不忍創造出這樣殘破的世界。然而現實冷酷,世界並不完美,天災之外,我們更得面對自己心裏的暗 影。可見上帝要麼就不是真的無所不能,要麼就不是我們所想望的那麼慈愛。

古希臘人就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自從基督信仰征服歐洲之後,它更變成 了西方歷代神學家及哲人都必須回應的核心詭局。萊布尼茲最流行的著作《神義論》,則是他針對這個課題,傾盡畢生才智與學識所作出的回答。甚至連他在哲學史 上影響最大的《單子論》,原來也只不過是這部「通俗」著作的序章罷了。只不過,他的答案卻被後人當作笑話。壞心腸點看,你還可以懷疑他是不是想要討好當時 歐洲各國王侯,肯定既存的世俗秩序。因為他居然在這本書裏斷言:「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當中最美好的世界」。

這是個什麼樣子的世界,難道萊布尼 茲不曉得嗎?儘管不像笛卡兒那般親身上過戰場,可「三十年戰爭」的苦果,他一定也感受得到。這場牽扯了歐洲所有強權的大戰消滅了神聖羅馬帝國百分之四十的 人口,經濟損失也一樣達到了四成。四處頹垣敗瓦,舉目盡是寡母孤兒,乃至於德語世界內少數躲過戰火的城市都成了今日備受觀光客喜愛的歷史活化石。戰爭結束 前兩年出生的萊布尼茲怎麼可能如此天真,宣布這是一切可能世界之中最好的一個呢?

懂得治水、開礦、司法改革和貿易政策的萊布尼茲當然沒有這麼儍。 《神義論》和他一輩子的學問恰恰是對「三十年戰爭」的回應。因為它至少是在名義上是場為了宗教而開啟的大戰,所以他必須找到能夠使得各大對立教派得以溝 通,形成共識的基礎。那又是個歐洲遇到精神危機的時代,一方面有伽利略以至於牛頓等人所帶來的「科學革命」,使得大家越來越信任理性,感到冥冥中自有一套 恒常穩定的秩序;另一面卻發生了前所未見的戰禍,使人頓感人世之無常。於是在原有的教派紛爭以外,更平添了一股從根本上質疑神的動力。於是無神論千年以來 首次公然亮相思想舞台,不畏教權地攻擊那個既全能又仁愛的上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宇宙萬事萬象的背後有一組機械般的理性法則,但那組法則和上帝無關, 因為基督信仰裏頭的上帝不可能漠視世間邪惡。

萊布尼茲回應這些挑戰的辦法就是要找出上帝的真正計劃,既得從一切知識領域中勾勒出這個龐大計劃的全 貌,也要在最基本的神哲學範圍內以細密的推理逼出這個計劃的中心。在他看來,不管是天主教、路德派、歸正宗,還是荷蘭抗議派,大家都同樣逃不過神義問題這 道門坎。而且正是在人的自由意志與上帝的「神聖決定」(divine determination)等處理神義難題時一定會碰到的課題上頭,造成了這幾個派系那看似不可調解的分裂。

為了對付這些課題,萊布尼茲動用到 了大量邏輯技巧,包括他那有名的「充份理由原則」。想要瞭解這個原則在神義問題上的角色,便得話說從頭,由他那句名言開始。為什麼萊布尼茲不乾脆指出這個 世界已經好得不能再好,卻要那麼累贅地先補上一句「在一切可能世界之中」呢?那是由於他認為和這個世界不一樣的其他世界確實有可能存在。

簡單地 講,「充足理由原則」的意思就是每一件事物的出現和發生,它之如此出現和如此發生,背後必然要有一個原因。例如我今天在這裏談萊布尼茲,就不可能是件毫無 來由的事情。若要追溯原因,我可能會找出一連串的條件,比如說我讀過點萊布尼茲的著作。而我之所以會讀到這麼一位幾百年前的德國哲人寫的書,那是因為我曾 經唸過哲學。我唸哲學,則與我小時候的興趣和遭遇相關。我童年時代的環境,又和我的家庭狀況分不開。那種狀況,恐怕只有在現代中國的特殊命運底下才能發生 得了。因此可以發現,即便是寫些東西談論萊布尼茲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得依賴一連串的條件和機緣,比方說文字和書寫工具的存在。如果像個孩子似的一路追問下 去,何以今天我能在此介紹萊布尼茲這件小事,便能牽扯出一整個世界的存在。這是個什麼世界?這是個今天我可以在報章一角談論萊布尼茲的世界。

任何 一件物事,不論它到底有多麼細微,都全涉及到這個世界的全部。而在這一張大網當中,只要有任何一點小小的變化,結果就會變得完全不同了。也就是說,我本有 可能是個和現在很不一樣的人,不會在這裏書寫萊布尼茲。我可能就是個報刊讀者,看到有人長篇累牘地大談和當下香港毫無關係的事情,非常不耐;這樣的世界, 是可以想像也可能存在的。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