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郊野公園的「迷思」

郊野公園的「迷思」

曾幾何時,香港人因為郊野公園的成立、妥善的管理和自然美景而自豪。然而,今天卻有高官、權貴和商人為了一己私欲而千方百計甚至利用語言偽術去動搖那些所謂「綠色」地在香港的地位。

近日,更有達官貴人請大家要有同理心,好像指若大家不支持發展郊野公園,那就代表令香港人生活質素每況愈下。此等言論有違邏輯,更有分化市民之嫌。其實按近日達官貴人的言論,分化香港人的不是雨傘運動也不是年青人,而是他們自己。

郊野公園是每名市民都可以享用的地方,可謂「英國佬」留給市民的「筍嘢」,既可保護集水區,亦可讓辛勤工作的市民有喘息的空間。大家可能已經遺忘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一家八口就是住在實用面積只有二百呎的單位的情況。可是,那時候的民怨遠比現在少,其中一個主因就是他們可享用的公共空間遠比現在多,亦即是說他們的活動空間比現在這一輩的港人多。

絕大部分的達官權貴都家住港島半山,不計車位和花園,單是居住面積就以千呎計,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心曠神怡,令他們有種「超然」的感覺。他們,大袛根本不會明白郊區對普羅大眾對郊區的重要性。情況就好像達官權貴出入都是靠私家車,即使是徒步十分鐘的腳程,他們都情願花上雙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留在名車中,那怕他們會體會普羅大眾每朝迫港鐵和巴士返工、放工的心情?

郊野公園的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社會上根本未有進行全面性的量化或具科學化的量度。那麼,有誰能夠說那部分的郊野公園生態價值低而可以用來發展呢?再者,稍有智慧的人都會知道在郊野公園起的樓宇一定是「豪宅」,社會上又有誰可以買得起那些「豪宅」呢?之前有人說要填海,為要有一大片土地留作發展之用。按照這樣的邏輯,大家可以想像達官貴人需要挪用多少郊野公園的土地來發展。如果真的只用小部分,那麼為何政府不加力充處理棕地、荒廢農地和現行城市規劃的問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港府遲遲未推出《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是否要等到郊區被破壞才開始做呢?整個《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重點不就是要保護香港的大自然嗎?港府為何一拖再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