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論帝王的用人智慧

淺論帝王的用人智慧

帝王學是集中國古代帝王管理、謀略、用人以及縱橫之道為大成的一門學問,用人學能夠在當中佔一席位,便必有其可貴之處。成為帝王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識人、用人,把人才收歸麾下為己所用。王者不會事必躬親,因為他的角色是領導者而不是辦事者,這亦突顯了用人之道對王者的重要性。

帝王不需擁有超凡脫俗的軍事才能,也不必具有卓越突出的治國之道,因為帝王會把這些相關的工作交付給下級去承擔。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裡說過:「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則設官以治之」,戰爭及國家內外事務應交給相應的人才去負責,以圖讓國家機器在這些人才之下運作並發揮最大的功效,帝王不必也不應侵奪將帥大臣的職權。帝王真正要負責的是識辨人才,讓人才在相應的領域發揮所長,並領導其為朝廷國家效力。

識辨人才向來絕非易事,其需要多番工夫及細心觀察方能成事,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條途徑頗值得參考:其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意即透過問其是非判斷以觀察他的志向;其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意即以言辭留難來觀察其知否變通;其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即是透過詢問計策及謀略以觀察其見識;其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是觀察其在困難前的表現以觀察其勇氣及決心;其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以酒來觀察其最真率的個性;其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以物質利益試探看其能否抗拒誘惑、忠心永固;其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即托付其辦事以觀察其是否講究信用。知人識人當然還有很多途徑,但不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忠誠與才能兩方的平衡。一個人縱然再有才能,但只要他不夠忠心也終究是一大威脅,眾所周知,背叛的禍害總能引來滅頂之災;而一個欠缺才能的人雖然忠誠,但也絕不能重用,庸人誤事終致事敗的例子在歷史裡不勝枚舉,街亭之戰的失誤可謂歷歷在目。

然而,人無完人,人類終究是不完美的,最好的人才也有缺點,那君主應如何用人及取捨呢?答案很簡單,但同時也很難做到-君主應揚長避短:發揮人才的優點,同時回避其缺點。透過知人善任,用人所長避人所短,把人才放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職位及位置上,就是真正的用人之道。正如文官學識淵博,但同時大多手無縛雞之力,因此其理應負責出謀獻策的工作,若將其放置在軍隊裡,那只會是負累。在才能與忠誠的平衡亦如是,有才能但欠缺忠誠的人可以放置在重要職位以發揮其所長,同時亦要以物質利益及刑罰恐懼交織互用去壓制其不臣之心,再加上可信之人去監察及制衡。這時忠誠但欠缺才能的人便能發揮所用,將其放置在前者身邊監察對方,而忠誠便確保了監察工作能行之有效,至少兩者不會串通合謀。兩者異論相攪,那有才能但欠缺忠誠的人能發揮其所長之餘,也不能為非作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