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有考試的香港

沒有考試的香港

當香港社會更趨富裕, 女性受高等的機會及在社會攀到更高的社經地位, 整體社會不婚的人數增加, 即使結婚的, 生育與否已成另一考量。 生育率下降形成兒童數目較少, 催生了更強勁的催谷。 兒童很早已經有學生的身份, 由過往的兩歲半才初入校門, 今天的學前班大有機會剛在人世出現已須父母報名, 一歲未足已有機會就學。

對於政府來說, 幼稚園都尚未納入規管門檻, 何況幼稚園前的學前教育。 結果, 小孩尚未懂照顧自己已經開始唸書, 父母亦生怕兒女輸在起跑線, 結果惡性循環出現之下, 現代的孩子比任何一個年代更早討厭唸書。

筆者任教的學校組別不高, 當中也有成績稍好和稍遜的學生。成績稍好的, 有一部份來自社經背景較好的家庭, 很早就學, 大都在小學二、三年級起跟不上個別的學科, 慢慢「沉淪」至小學成績較遜色的一群。他們也告訴筆者小學時期的老師已經相當清楚這群學生的能力較不理想,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感覺略為散漫, 結果這群學生來到中三, 與筆者相遇才驚覺某些基礎學術能力的重要,才急起直追。 但對於當中能力較弱的同學, 即使意識到問題嚴重, 大部份亦深感無能為力, 對學習亦屢因挫敗而漸漸失卻興趣。

納悶的讀者相信已經在說文不對題, 要求回水。 相反, 這篇文章若沒有前段, 後面談甚麼根本也虛無縹緲。 香港的文化深受東亞地區績效主義影響, 懂得應付考試遊戲的人、文字表達較流暢的人,往往在社會中較成功的一群。但值得深思的, 是書寫能力能夠代表以下特質: 刻苦耐勞、 創意、 組織能力、 音樂、 欣賞、 喜好。

縱觀現時香港的考試制度, 絕大部份學科都只以紙筆考試為主, 以地理科為例, 地圖閱讀只是全卷中8道多項選擇題, 只佔極少分數, 以公開試為目標的老師及學生, 根本不會樂於花時間學習及操練。 相反, 對於美術科的學生來說, 藝術評鑒能學習如何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及意見, 並探討創作者背後的動機和所用手法。 但最終以紙筆考試, 亦無助一些有志創作但文字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

考試仍為評核學生能力的工具並非全無價值, 可惜在講求跨學科能力的今天, 考試淪為學生學習的目標。 今天的全港評核包括小三、小六、中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中六則尚有中學文憑考試(DSE)。 在教育改革以後, 教育局引入質素保證的系統, 包括全國港系統性評估及各類視學, 原來的目標就是確保證個教育系統能夠滿足預設期望。

但來到今天,中學文憑試身兼中學教育的畢業指標和大學的入學試。這身份的矛盾反映體現在考試的設定之中,既製造成功者, 同時亦製造大量的考試失敗者。 而應用學習學科的成績無法得到任何優良成績,更是直接貶低非學術類學科的地位。 加上終生學習的社會意識, 這群人已經害怕學校,視學習為苦差, 最終社會受益還是受害? 相信答案也是相當明顯。

既然有相當清晰的質素保證系統, 理應已經能夠保證通過這個教育制度的學生有一定能力。此外,當代社會多元, 教育制度理應能體貼不同學生的能力及需要。 今天, 個人學習計劃只適用於部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但不同學生的興趣、能力、發展取向、相關的生涯規劃等,在現今制度更重要的東西,都備受忽視。即使現在起步,如力推生涯規劃,根本亦只屬亡羊補牢,但歴經大量教育改革的社會,莘莘學子又是否應該再當試驗品? 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至於大學該怎樣選學生? 留待下次再談。

文:JY @進步教師同盟

(圖片來源:meme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