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哥倫布大交換

哥倫布大交換

以下是一道非一般的常識題:除了都是食物之外,朱古力(巧克力)、辣椒、火雞和蕃薯(內地又稱地瓜)這四種東西有什麼共通之處?

我敢打賭,如果沒有了這篇文章的題目作提示,你要是拿這條問題去問一千個人,也未必會有一個人能夠給出正確的答案。

我已剛剛給了大家一個大提示了!怎麼樣?猜到答案是什麼了嗎?

不用說答案當然和哥倫布有關。原來,在哥倫布未“發現新大陸之前”,上述這四種東西都不存在於南、北美洲以外的民族食譜之中!

由於哥倫布抵達美洲是1492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在1492之前,在中國沒有烤蕃薯或蕃薯糖水、西方人在復活節時不會吃火雞、印度人的食物中沒有辣椒、而在瑞士也不會買得到朱古力!進一步說,如果小說或電影中出現秦始皇吃蕃薯,或是凱撒大帝吃火雞等情景,都是犯了嚴重的歷史錯誤。

但未繼續講述題目中的「大交換」之前,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為什麼用引號括住「發現新大陸」這幾個字。理由當然是,在哥倫布未抵達美洲的一萬多年前,人類便已經移居美洲大陸,所以「發現新大陸」這種說法,也是嚴重違反歷史事實的。

原來按照科學家的研究,早於一萬三千多年前,由於地球正受著最晚近一個冰河紀的影響,南、北兩極的冰帽大幅擴張而令全球的海平面大降(約較今天的低60米),亞洲大陸的一些古人類,於是透過連接亞洲最東端和北美洲最西端的「地峽」(現今的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的所在處),逐步從亞洲遷徙至北美洲。接著下來,這些人不斷開枝散葉並向南移,最後抵達南美洲的最南端。

由於地理上的相對孤立,南、北美洲(西方人泛稱「新大陸」)的動、植物品種,與非洲和歐亞大陸(泛稱「舊大陸」)之上的大相逕庭。而所謂「哥倫布大交換」,是指始於哥倫布的歐洲人對美洲的侵略和佔領之後,大量的生物品種在「新、舊大陸之間」交流。

其間,新大陸對舊大陸的貢獻實在大得難以想象。在農作物方面,除了上述的數種,還有(更多的意想不到!):馬鈴薯(對!以前西方人的食譜中是沒有薯仔的)、粟米(玉米、玉熟薯)、花生、木薯(後來成為了非洲人民一種主糧)、蕃茄、南瓜、木瓜、合桃、菠蘿、向日葵、煙草(對!美洲以外的人在1492年之前不懂抽煙)、可可豆(製造朱古力的原材料)、橡膠樹(馬來西亞之所以盛產橡膠,是因為英國人把橡膠樹移植過去)。

至於相反的流向,即由舊大陸傳至美洲的則有:大麥、小麥、稻米、茶、棉花、甘蔗、香蕉、蘋果、橙,此外還有咖啡、洋蔥、芒果、芋頭、西瓜、葡萄等。而在家畜方面則有豬、牛、馬、羊、雞、鵝、鴨等。(新大陸固有的家畜主要是火雞和駝羊)。對!北美的原住民(歐洲人誤稱「印弟安人」,因為哥倫布以為自己已到了印度!)以前是沒有馬騎的,而南美的哥倫比亞也沒有咖啡出產。

歷史學家還指出,歐洲人從美洲掠奪的巨量黃金和白銀,以及透過數百年慘無人道的非洲黑奴制度在美洲種植甘蔗和棉花創造財富,是令西方稱霸世界和支撐工業革命發展的一大動力。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