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5公共空間大事回顧

2015公共空間大事回顧

二零一五年,公民社會遍地開花。隨著公民意識增加,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關注和討論顯得比以往更熱烈,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其中十件大事:

10. from URA

(市建局圖片)

第十位:中環街市重新活化 公共空間縮水

已荒廢近十三年、原想改建成「城中綠洲」的中環街市,因原先「漂浮綠洲」設計被指造價昂貴,市建局最終採用簡約活化方案,放棄頂層加建玻璃屋及空中花園舊方案。公共空間只限入口廣場及中庭範圍。新方案被指偏離當日規劃意向,有「交行貨」之嫌。

東方日報報導

9. Shelter

(香港網絡大典圖片)

第九位:不能避雨亭

東區區議會耗資超過33萬建造的鰂魚涌「騎呢」避雨亭引起網上熱話。由於外形設計奇特,加上基座已佔遮蓋逾一半空間,不少市民質疑此公共設施真有避雨之用,更指區議會浪費公帑。避雨亭其後疑因被投訴阻街,最終搬離海堤街,至今仍下落不明。


香港獨立媒體報導

8. Lee Tung

第八位:利東街重開 港女Like 爆 街坊愁爆

一度曾被命名為「囍歡里」的利東街終在11月底重開,由昔日的「喜貼街」變為現在歐陸風的步行街。街的兩旁放置座椅,並吸引不少遊人拍照。可是,針對高消費的時裝餐飲卻令部分市民感到傷感及不滿,覺得街道已失去了原有的香港風味。雖然利東街由昔日的街道變為現在所謂名正言順的「公眾休憩空間」,但哪一種才是真正屬於市民的公共空間?

蘋果日報報導

7. TM

(謎米圖片,圖為屯門友愛邨)

第七位:政府新年趕絕小販 民間組成「見光墟」

農曆新年期間,食環署嚴打各區的小販檔,當中包括屯門友愛邨及聞名銷售廉美熟食的深水埗「桂林夜市」等,引起民間團體及基層市民抗議。政府拒絕復發小販牌、也沒有制定小販政策。可幸,深水埗區議會於八月中批准試行由基層擋主組成的深水埗「見光墟」,為小販提供合法的擺檔機會,是爭取小販合法化的一個里程碑。

蘋果日報報導
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 Facebook

6. mtr kt

(YouTube截圖、由Sze Tik Hui上載)

第六位:「地契嘅野... 唔識就要睇喇」

9月26日晚,一位前測量師於觀塘地鐵站出口附近自彈自唱,但迅速被港鐵職員要求他離開。他指該處跟據地契屬於公共地方而港鐵職員無權命令他離開。這件事令我們重新反思公共空間的權力平衡,管理者的「由上以下管理」心態是否過重?同時,我們又應如何理解法律上的「合法地使用公眾地方」?然而,我們現實中又可以如何「合法地使用」公眾地方呢?

原片
星島日報報導

5. hket

(香港經濟日報圖片)

第五位:般咸道石牆樹一夜被斬

8月7日,路政署一夜決定移除般咸道四棵石牆樹,事前全無諮詢,引起市民極大迴響。事件揭露了政府各部門對公共空間的樹木處理手法官僚、透明度低,也反映出相關部門低估了樹木於公共空間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市民自發以各種方式追悼被坎的大樹,反映市民眼中的樹木遠比提供遮陰和綠化等功能重要。樹木是公共空間中重要的成員,因此公眾要求參與決定樹木管理也是重拾公共空間主導權的一種行動。

蘋果日報報導

4. Auntie dance

(前瞻網圖片)

第四位:大媽舞爭議

「大媽歌舞團」慣於播放強勁音樂節拍,且成群載歌載舞,一直引起擾民和「影響市容」爭議。今年中,本土派於旺角組織驅逐行動,期間更爆發激烈衝突。事件除反映文化異同外,大媽之所以被排斥更引伸至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與秩序,街頭表演應否以好壞、雅俗之分的問題,可謂各有各說。

蘋果日報報導

3. central

(德輔道中聯盟圖片)

第三位:民間倡議改劃德輔道中為行人區

八月,有規劃師向城規會申請取消金鐘至中環的電車路段,引起社會嘩然。有反對申請的團體更籍此反倡改劃德輔道中的一段改劃為「休憩用地」及「環保交通系統專用區」。這是香港較少見到由民間發起、並有社會各界(包括商界)支持的人民規劃方案。雖然政府已表明不支持,但事件開拓了市民對公共空間的想像,並讓我們了解到一般市民大眾均有權利申請改變規劃用途。

信報報導
德輔道中聯盟 Facebook

2. compare combine

(城規會文件圖片)

第二位:星光大道改建涉利益輸送

七月,康文署在未經公開招標及諮詢的請況下,夥同新世界發展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活化及擴建星光大道及尖沙嘴海濱花園,改建後星光大道會由與新世界有關連的「非牟利機構」管理。建議引起公眾關注,多個團體均指出過程並沒有公開招標及公眾諮詢,甚或有利益輸送之嫌、把公共空間「割讓」給發展商。事件引發公眾對於公私營合作管理公共空間的關注。最終,星光大道於十月關閉,並計劃於2018年重開,而真正的公眾諮詢卻不了了之。

蘋果日報報導

1.

第一位:街頭撐港隊

世界盃外圍賽香港隊對中國隊當晚,多個民間組織自發在全港各區的公共空間直播賽事。在西環、深水埗、鰂魚涌、旺角等的街頭均成為了市民同歡呼、同打氣、同緊張、同失望的場所,拓展了大眾對公共空間使用的想像,也顯示了公共空間是凝聚市民的最佳平台。市民的自發性和踴躍支持反映市民重拾公共空間主導及使用權,也使當晚的街頭成為「真真正正屬於香港人」的公共空間。

蘋果日報報導

總結:

綜觀二零一五年在公共空間議題上是爭議不斷的一年,但我們相信眾多的議論聲音是公民社會漸趨成熟的表現,也意味市民對自身於公共空間的權利和義務有更多認識,期望來年有更多香港市民關心我城的公共空間發展和參與討論,一起塑造屬於香港人的公共空間。

原文刊於
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