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逾半在職年輕成年人沒制訂收支預算 低收入家庭缺乏理財認知

逾半在職年輕成年人沒制訂收支預算 低收入家庭缺乏理財認知

根據國際經驗及學術研究,理財教育有助弱勢社群利用理財知識妥善管理資源和累積資本,成為另類的脫貧及防貧手段。就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在花旗集團基金支持下,於2015年進行「香港理財教育狀況研究」,分析本地理財教育項目的特點,並了解低收入家庭及在職年輕成人的理財認知和需要。本研究透過幾個方式進行,包括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深入訪談、持份者圓桌會議,以及桌面研究及媒體搜索,以勾劃理財教育在香港的狀況及當中選定持份者的需要。

在職年輕成年人意識薄弱
我們於去年八月至九月期間,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815名年齡介乎18歲至40歲的年輕在職人士。結果顯示約56.3%受訪者沒有制定個人收支預算的習慣,當中以較低收入組群(月入$10,000或以下)有較大比例沒有制定個人收支預算,達到70.3%。

再者,近12.8%受訪者在選擇強積金時沒有參考重要資料,如基金回報、收費及公司表現。在轉工時,有42%受訪者不知道如何處理或沒有整合舊有的強積金戶口。

社聯總主任(社會發展)黃子瑋先生表示:「綜合而言,受訪在職年輕成年人的理財意識薄弱,尤其強積金收費參差,又與自身退休保障息息相關,但只有僅多於一半受訪者有整合強積金戶口。至於涉及日常生活的金錢管理,也有逾五成受訪者沒有制定個人收支預算的習慣,這限制他們透過妥善理財而達成人生目標。」

低收入家庭缺乏認知
同時,本研究透過深入訪談了解低收入家庭的理財需要,以及他們認為理財知識的重要性。研究結果發現,低收入家庭認為理財知識只涉及投資和股票買賣,忽略理財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重要性。部分受訪家庭沒有制訂預算的觀念,有時候會入不敷支。至於在財政上較有能力的低收入家庭,除儲蓄外,部份受訪者對教育基金產品特別感興趣,希望以每月供款方式為子女準備升學費用。然而,受訪者對投資風險認知不足,產品資訊主要來自其社交圈子及金融機構職員,誤以為每月供款等同於儲蓄,他日可全數取回投資本金及利潤,忽視當中潛在的投資及斷供風險。

擔任研究督導委員會召集人的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黃元山先生指出,低收入家庭可運用的資源有限,更應該透過制訂預算和妥善管理金錢以改善財務健康,長遠而言甚至可以累積資本,做就上游機會,達致扶貧及防貧效果,因此應該令他們明白理財知識的重要性及掌握相關概念和技巧。

理財教育側重投資
然而,坊間的理財教育多側重於投資類別,我們分析2008-2015年間進行的389個理財教育項目所涉及的791個教育主題(不包括產品銷售及宣傳項目),發現32%以「投資」為主題,25.8%為「金錢管理」,以及15%為「訂立財務目標」,8%關於「退休保障」,反映理財教育主題失衡。受眾方面,29.6%為公眾,而有28.5%為低收入群組,原因與不少理財教育項目為兒童發展基金策劃有關。再者,根據教師訪談,由於理財教育並非中小學課程必修元素,只是零散地透過各科教學,例如常識、生活與社會科、通識,以及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等,以致持續接受理財教育的學生比例偏低,理財教育內容也欠缺深度。

作為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的附屬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心剛於去年11月推出「香港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策略」,加強協調及推動香港的理財教育工作。然而,社聯對本地理財教育的發展有以下建議及期望:

理財教育從小做起
- 理財知識、理財能力架構與現行中、小學正規課程結合,並擴展至幼稚園開始;
- 制定課時、課程架構、評核形式及教材套,具體支援學校推行理財教育;
- 加強教師在理財知識方面的培訓。

支援弱勢社群
- 研究不同弱勢社群的理財需要;
- 加強社工培訓,提升他們提供服務介入的能力;
- 鼓勵推出更多項目,協助弱勢社群認識理財知識,如資源管理、制訂個人預算,及對社區資源的認識,強化他們的理財健康。

建立平台鼓勵跨界別合作配對,推動以不同人生階段為主題的理財教育
- 促進不同背景的持份者間的合作配對,讓項目得以全面涵蓋不同的理財知識主題,照顧不同社群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理財教育需要;
- 鼓勵項目評估,了解項目的影響及受惠者的學習得著,推動跨界別經驗分享及交流。長遠應推出評估框架與指標,推動實踐經驗及智慧的整合及交流;
- 就著香港理財教育的整體概況進行全面及定期檢視,了解香港理財教育的概況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