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林麗玲:民主的日常-由社區聆聽到社區組織

【文化論政】林麗玲:民主的日常-由社區聆聽到社區組織

早在六十年前,社會運動組織的始祖阿倫斯基(Saul Alinsky)在他的著作《激進的號角》(Reveille for Radical) 中提出: 「在我們的現代都市文明中,人們的多向性已經消逝於都市的匿名性中,如是,我們住在一個不相聞問、冷漠疏離於鄰里的城市…在都市匿名性的發展過程中,個體漸漸遠離了一般的社會(公共)生活,民主的基礎因此而漸漸消蝕」

阿倫斯基對現代公民社會的擔憂,似乎也適用於現在的香港,同時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會是誰奪走了我們的「民主」?我猜想阿倫斯基並非否定政府在(去)民主化過程的角色及責任,但他也提醒了我們— 民主不是被賜予的,而是在公民關係及日常生活中滋養及體現的。

公民社會的困境

香港的殖民地歷史及社會、政治因素下,成為經濟發展為尊的社會,香港人成為了精明的消費者,卻是被動的公民。生活在缺乏共享生活經驗的社區,人們越來越少閒話家常,無論在政治或生活議題上,我們也越來越樂於做一個花生友,苦中作樂。雨傘運動後,面對不斷(被)兩極化的社會矛盾,我們除了擔憂,也感到乏力,並愈來愈相信離開政治(甚至離開香港)愈遠愈好。對於私人領域以外的事,就當如「睇場戲」,也只能安於「本份」地繼續家庭聚會、去旅行、返教會……。日子久了,都變得麻木了,感到這些無休止的政治爭拗,都是政府及政客的把戲,不想了解,更無心分辨當中的是非黑白,因為認真就輸了。這種心淡、麻木,失去希望,對於改變失去期望及想像的心態下,正如阿倫斯基的先見,不必等到當權者動手,民主就在我們中間消蝕。

經歷了雨傘運動後,公民社會何去何從更是一個值得反思及探討的問題。然而當公民社會的分裂、公私領域二分、政治與生活的斷裂下,將進一步弱化公民社會力量。要打破這個困局,就需要由固本培元開始,進一步透過社區組織工作強化公民社會。

社區組織與多元社區

社區組織工作(Community Organising)就是組織社會大眾一同實踐社會公義的工作。大眾不是一群一模一樣的人,而是眾多的少數,當中包括不同的個人、社群、民間組織及團體。透過社區組織手法,讓公民社會內不同的社群可以互相了解,共同關心及以行動回應社區的事情,讓平等及公義的價值可以在生活中實現。要做到這一點,要在社區需要養成,創造更多讓公民可以互相了解的機會,學習互相了解、包容,尊重多元的民主的習性,並一同探索共同的利益及社區發展的願景。

社區聆聽作為社區組織的起點

「社區聆聽運動」就是其中一個社區民主實踐的一系列嘗試。「社區聆聽」包括「個人層面的聆聽」、「社群之間的聆聽」及「民間團體與當權者之間的聆聽」。

「聆聽」看似很簡單,但在爭拗及指責不絕,缺乏真誠的對話的現今社會,特別是對於一群處於邊緣位置,聲音被忽略的社群,「被聆聽」實在是非常奢侈。社區聆聽運動並非一般社區探訪及關懷活動,而是一個既個人又公共的對話,了解街坊的關切之餘,也讓街坊在過程中,看到個人問題背後的社會因素,燃起對社區生活的想像及團結力量推動改變的可能性。

社區聆聽運動在深水埗

香港公民於2013年為回應區議會的社區重點項目,開始第一次的「社區聆聽運動」,並與區內民間組織一同推動社區聆聽了解深水埗居民對此項目的意見。最後,更透過社區行動促使區議會的採用社區聆聽商議得出來的方案。經過這次的社區聆聽運動,當中部份參與團體更組成了「深水埗公民組織聯盟」成為深水埗區持續運作的民間力量。

2015年是區議會選舉年,「深水埗公民組織聯盟」再次推行「深水埗社區聆聽運動2015」,透過在團體內部及街頭進行一對一的「個人層面的聆聽」,了解不同街坊的對社區生活的想法、需要及願望。繼而,初步整理不同的社群需要後,進行「社群之間的聆聽」,組織了多場的社區分享會,讓不同的社群包括青少年、婦女、長者、復康人士、智障人士、少數族裔等向其他社群分享自己的需要,同時聆聽及了解其他人的需要,找出共同關注點並商議社區資源可以如何運用,並把共識整理成政綱,於區選前舉行了「深水埗民間政綱聆聽大會」,邀請深水埗區議會候選人出席。最後深水埗區的27位候選人簽署並承諾履行民間政綱。當中有12位候選人成為本屆深水埗區議員。新一屆的議員於一月上任,「深水埗公民組織聯盟」亦馬上行動,30多位聯盟團體代表在第一次區議會大會上,再度提出要求新任議員回應民間政網及革新議會文化的要求,區議會亦承諾將納入二月的會議議程。

在強力部門橫行、經濟掛帥、個別化、分裂……的社會中,社區組織工作不是一時三刻的熱情,而是踏實地編織社區關係權力(relational power)及銳意培養社區民主的習性。讓不同人能透過真誠聆聽及對話,找出大大小小共同關注議題及長遠願景目標,並在過程中建立平等參與、尊重差異的文化及持續抗爭及共同行動的習性。讓民主成為日常,社區才能更有力量!

作者為香港公民義務組織者

文章原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6年2月24日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