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論香港周星馳文化

淺論香港周星馳文化

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看周星馳大的,朋友之間偶爾說出一兩句對白,我和朋友亦能滔滔不絕的接下去。朋友一句說到:「花都夠打夫佬?」我:「咁你老豆都變鬼佬啦」。我自己本身也是周生的瘋狂FANS,大概是小時候看得太多,程度是一無聊就會開周生的舊電影看。當然,對白的熟練度也達到無一不精無一不曉的程度。

周星馳文化在港的高峰在喜劇之王至少林足球期間,即九九至零一年,我稱之為「前少林足球時代」,之後慢慢從高位下落(注意,現在依然是很高)。在香港人心目中,所謂的周星馳文化,是在「前少林足球時代」那個在鏡頭下瘋瘋癲癲「賭聖」的星仔或「國產凌凌漆」內無厘頭周星馳,而不是在「後少林足球時代」的「功夫」中的英雄或「長江七號」中的慈父。這種香港人的周星馳文化,在少林足球後已沒有出現過了。

其電影慢慢變成非香港人的周星馳。少林足球與喜劇之王最大的分別是,前者的主目標世界次香港人,而後者的主要目標是香港人,功夫則明顯是世界性的,長江七號之後更是不必說的。雖然,在「後周星馳時代」的周星馳電影沒有香港的周星馳文化,但其在「前」遺下的影響實在太過利害(原因當然一部分歸功於資訊發達令年輕人可以安坐家中上網其舊戲,注意,筆者尊重知識版權),至少現今七八十後,甚至九十後仍對其對白瑯瑯上口。早幾年有套什麼「唐伯虎點秋香2」也是希望能食其尾水吸引觀眾入場,可見其影響力之深。

香港人現在入場看周星馳,除了是因為其放在賀歲檔期而新年隨意找戲看的原因外,其實是對周星馳品牌的消費慣性,人的消費習慣不會一下子改變的,要改變一大群人的消費習慣,可能要用上十年,二十年。當年成報就如是,大眾看了多年,雖然有人察覺到它的質素每況愈下,但消費者依然會繼續購買觀看,直到這群消費者死亡殆盡或終有日忍不住它的質素要罷買,但這時間可能會長達十多年。當然,周星馳的電影質素沒有太差,但我相信周星馳品牌的消費慣性的確令他的電影票房進貢不少。

第二,對周星馳fans來說,其實他們是希望在沒有周星馳影子的電影中找出當年周星馳的影子,嚴格來說是一種借新戲懷愐舊人的方法。的而且確,觀眾在新戲中依然可以找到周星馳的影子,只不過不是他親身上陣演出,而是他將自己的演法投射落手底的演員上。周星馳是個一絲不苟的人,演員的每個動作表情弛張他都要其拿捏得非常準確(當然他當年做演員是也是這樣)。他稍一不滿意,就會捉著演員教他們演:「這樣這樣,如此如此」,這就是我們看到沒有周星馳演出的電影中,仍看到周星馳影子的原因。

簡單補充一下周星馳從「前」轉到「後」原因

(這種轉變原因我會作一個簡單的二分法,內在和外在。內,是他自覺已拍膩了香港人心中的周星馳,也自覺自己事業要更上一層樓,因此必須要拍與國際接軌的電影,追上當年與已並肩而進但己衝出國際間的一周一成。外,則是北水實在太吸引了(功夫後),愛錢的周星馳當然不放棄機會,乘著去本土化作一種偏中國但有國際成份的方針轉移。自從少林足球開始,周星馳文化開始從高位滑落,因為其電影已不再是香港周星馳文化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