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給年青人的。別自殺

給年青人的。別自殺

早就想介紹這本書了,因為家中事,有時因為眼見學生士氣低落,也因為看了翁子光的《踏血尋梅》,一直情緒糾纏、鬱結難舒。最近又接二連三的看到學生自殺的新聞,讓人難過,如此年輕、充滿可能性的生命離開了世界。又在備課之時整理出一些有關香港老人的現況,得悉香港老人自殺率竟是外國的三倍,兵荒馬亂之時都挺過了,卻敵不了晚年的煎熬。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一個世界讓人難過得要離開?還是我們的心缺少了些甚麼?

我認為我們最缺乏的就是價值教育。很多人分不清甚麼才是最重要,很多時只是依附著社會主流的價值觀,要讀好書、要考名校、要做所謂的專業人士、要有樓有車、要權力地位、要在人生適當之時結婚生兒育女等等。但如果要問這些東西於他們有甚麼意義,我想並非大部分香港人所能解答。就前幾天,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說起:讀書唔知為咩。我只能好簡單回應佢一句古希臘格言:know thyself

突然又想起這本小書,每次重看從這本書摘下的筆記都重新再有所獲,或許這就是閱讀所帶來無法形容的喜悅,因為多了人生的經歷與實踐,才更體會到書中所說的是如此真實,而非躍然紙上的字與句。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
此書名為《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是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的經典,由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的,他因創作「意義治療法」而聞名於世。作者在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

*把「靈性的災難」病理化
現代人把虛空、落寞等精神衰弱視為「心理疾病」,反之,作者認為這些都是「靈性的災難」,而「靈性」在此即等於「意義」,亦即希臘文的「logos」,並沒有宗教的意味。簡單來說,好多人唔知生存為左咩,所以失落、空虛,但當代有班[專業]的醫生或者心理學家,將這些有關人生價值的問題視為疾病。藥物即使有效,亦治標不治本,要解決當前社會的虛空、人類迷茫等問題,就必須實現意義與價值,平衡原我、自我、超我間的衝突。

*緊張又如何?
作者亦提出「心靈動力學」,一反我們的「常識」,我們多認為心理健康是「平衡」而非「緊張」。但作者卻指出心理健康既基於人「已經達成」與「還應該完成」兩者之間的緊張,也基於人「是甚麼」與「應該成為甚麼」之間的緊張,因此認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乃一種錯誤觀念。人真正的需要並非不緊張,而是緊張,為某一目標去奮鬥,去喚醒那等待他去實現的潛在意義。

*做人求甚麼?
作者強調一個人最基本的動機是「求意義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與兩大傳統心理學派所強調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及「求權力的意志」(a will to power)有所不同。尋求意義是人的原始力量,人能為理想與價值而生,甚至而死,歷史上例子繁多,因此「求意義的意志」是事實而非信條。而存在的意義非自己創造,而是由我們自己尋探發覺。

*咩係價值?咩係意義?
書中特別提醒我們要處理虛偽的價值觀,慎防將「價值」一詞作為自我表現。價值觀並不能推動人,反而是「拉扯」了人。我們在不同處境每每都出現價值之爭,但最後的決定還是出自我們自己。人不會被驅使去做道德行為,而是他「決定」要作合於道德的行為,這樣並非滿足道德驅使力,而是為了「委身」,即commitment。

至於甚麼是「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亦因時而異。這裡並非說一般的意義,而是一個人存在的某一個時刻中,其特殊的生命意義為何。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特殊的天職,需要具體地實踐。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因此,不應去問他的生命意義為何?須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並借著「負責」來答覆生命。「能夠負責」(Responsibleness)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受苦又如何?辛苦又如何?
引用尼采的一句話: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即「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就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都有自由抉擇的餘地。

*何須與人比較?
生命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東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非常真切具體一樣。這些使命,構成了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無法同別人互作比較。何謂成功?何謂失敗?我們都只需要與自己交代。

結語
我們成日口裡說[被迫],「我打工啫」、「我都唔想返學」……如果我們認清楚我們存在的意義,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大概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人能擁有的並非脫離情境的自由,而是採取態度立場的自由

既然我們有自由抉擇的餘地,那麼我們其實可以選擇的還有很多,諸如要當個怎麼樣的人、以甚麼態度對待工作、如何對待學習、有何種目標、如何當一個公民、如何展現理性、如何貼近真相等等,似乎我們仍然有空間去選擇。

「人」比「精神」還複雜,而「意義」亦遠比「邏輯」幽深。這些並非醫生與專家就能解決的災難,活水源頭,全不在外,而在我們的心。希望年青人可以找到為何而活,而並非為壓力大而選擇放棄生命,生命不只只有「成」與「敗」。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當個Standing Man,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可以超越自我。

而現在的我,想要選擇當個返工放工逛街吃喝玩樂的[港女],實在有點困難,因為我比誰都清楚我的選擇。

甘木 (https://www.facebook.com/earthofkim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