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今天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

圖片來自互聯網

因中大醫科女生自殺有感而寫的文章還未寫完,今日又有十四歲中學男生自殺的消息。

由九月開學至今,已經有15名(或16名)學生自殺,但社會上似乎沒有幾個人關注,甚致連學校也沒有提示前線教師要多留意自己的學生。是我們的世界麻木了?還是這個城市被同化到人命已經不再受重視?

不知從何時開始,社會變成以「分數」、「學歷」去判定一個人的價值。其實從來都是吧!只是當時針未刺到肉而已。現在的小朋友,未夠三歲就去上play group、學前班、興趣班。上幼稚園後,學習、功課、樂器班、運動班、藝術班、英文班。小學開始為入band 1中學而忙碌,中學為文憑試而忙碌⋯⋯

曾問讀初中的外甥女,大學想讀什麼。結果,她突然激動得聲淚俱下的說:「DSE分數不夠,進不了大學,那就什麼都不用想⋯⋯」在沒有大學學位,或是未進入大學的人來說,我這種「過了海」的人,說什麼都沒有說服力的⋯⋯但我不禁想,教育、學習,為的只是一張證書?

我是個書讀得不好的人,數學除了會考一次,中學五年未試過及格。其他科目普普通通,中文、文學算是最能上枱面的了。每一次數學測驗、考試,我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是天生少條筋,還是實在太笨,對於公式、換算的概念,總是無法理解掌握。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多少能明白學生跟我說「對中文科沒興趣」的感覺是怎樣的。

其中一個「沒興趣」的原因叫「無力感」,首先,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逼我學這些內容,數學所學的許多內容,除了某些專業之外,現實生活很少用得著。其次,最恐怖的是積累而來的「挫敗感」,每當分數發下來,總是不及格,無論多努力,怎樣反覆計算,總是無法及格(這當然在温習過程中,並不是每一題都能計出答案)。年月下來,似乎反覆證明了自己的不濟事。而且,當分數不及格,在老師眼中,總是認為是我不用心、不用功、沒温習所致,每年換個新老師,每年給新任的數學老師再批評一次,又或N次。

不只一次,我在想為什麼我的價值似乎只由我的數學科分數高低決定?

讀高小的小外甥女,因為考試名次沒有上一次好而不開心,她說:「老師只疼成績好的同學,同學只和成績好的人做朋友,成績差了會給人看不起⋯⋯」這話出自一個小學生口中。

學歷提升是社會進步的必經階段,我們這個社會提升的只是大學畢業生數字。

在一個不健全的社會,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無數的莘莘學子,無數的熱誠老師通通成了犧牲品。整個教育制度,並不是在培育人才,而是在訓練考試機器,學生或許很會考試,分數成績不錯,但品格、德行、自理、自律、人際、生活解難、抗逆力呢?

僱主以員工畢業於哪所大學為聘用考量;學校用學生成績評定教師工作表現;家長用學生成績評定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生之間比成績高低來判定自我價值⋯⋯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在「學術成績」一環表現不優秀的同學,要如何自處?

可能因為自己讀書成績不好,更容易以觀察「努力」的角度去看學生的表現。可惜,我只是學生整個生活中的一粒看不見的微塵,我如何努力肯定他的努力,鼓勵他發揮長處,也不及他父母一句:「這種分數我不能接受!」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真的只有讀書成績高,才能肯定一個人的價值和努力?

一個人的價值(自尊感、自我形像)並不能只用學術成績來決定,學術只是一個人生命中的某一個部份。Inside Out裡面也告訴我們,小女孩的全部,由數個不同的島組成。如果學術這個島無法經營得很好,嘗試看看其他的部份,是否仍有值得留戀,值得驕傲的地方?

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