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維特效應」背後:歌德對自殺的一點理解

「維特效應」背後:歌德對自殺的一點理解「維特效應」背後:歌德對自殺的一點理解

每次讀到自殺議題,總想到一段文字。這是大學時期,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一段,今天索性把書找出來,打些摘錄,讓更多人看得到。

文字都是歌德 (Goethe)的,收錄在他的自傳裡。

先說說一些背景。大家都知道他寫過《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一書;此書出版後,迅即成了暢銷書,還引來當時不少年輕人仿傚當中男主角吞槍自殺,引來非議,其影響力,多年以後仍歷久不衰,今天我們稱之為「維特效應」。為此,甚至有作家特意多寫一本書叫《少年維特的喜悅》,以茲抗衡。

之不過,歌德早已反駁了「維特效應」。更重要的是,歌德也不斷有自殺念頭,但他有自己的方式遏止。歌德於自傳中討論自殺,還有創作《維特》的真正原因…

摘錄如下:

「自殺是本於人類天性的一種事變,關於自殺,雖然早已有許多議論,但仍喚起所有人的同情,在每一個時代必然會重新被加以論議。孟德斯鳩 (Montesquieu)承認英雄和大人物應有任意赴死的權利,他說,我們應聽任各個人自由地隨意結束他悲劇的「第五幕」。但是我們在這裡所講的不是積極地度過有意義生活的人,又或者為著捍衛國家的自由而鬥爭---偉大人物的自殺,如果這樣的人,因為他的視為性命的理想,在塵世間消失了,而想在死後的世界尋求,這樣的死,我們是不會非議的。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本因為自己行動的缺乏,置身於極其寧靜的生活狀態中,為對自身過份的要求所誤,而厭世的人…」

「一個人之輕生,不獨把自己傷害,而且要毀滅自己,這是多麼不自然的行為,因此,自殺大抵是使用『機械』手段的。當Ajax(特洛依戰爭中,希臘方的勇將,載於《荷馬史詩》)陷於自己劍鋒的時候,為他效最後的勞是,他自己沉重的身體。又如古代戰士向他從者誓言,不讓自己落在敵人的手內成為俘虜,而寧願自刎,也是藉著一種外部力量(去完成自殺)。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力量。婦女投入水中以消除她的絕望,用槍自殺是一種最「機械」的手段,最有效率地死亡。上吊則是一種毫不高尚的死法,故人們不喜歡提及。英國最常見這種死法,因為英國人自年幼起就見慣了絞刑,而不以這種刑罰為污辱…」

「當我將一切自殺的手段加以考慮和把歷史上所載的種種自殺行為加以詳細地考究時,我便發現在輕生的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像Otho皇帝一樣那種精神的偉大和自由來實現這種行動(自殺)。他是戰爭的統帥,雖然陷於不利形勢,但仍未到絕境,為了差點就已歸屬於他的帝國利益起見,為了免於無數生靈塗炭,決定自殺離開人世。他請朋友一同來舉行夜宴,第二朝被發現自刺心口而死。他這種死法,我確信,凡是不能做到像Otho那樣自殺的人,是沒有隨便辭世的權利。藉此,我把自己從自殺的意圖和妄想中解救出來。」

「自殺實在是昇平時代的閒散青年暗藏的念頭。我搜集有不少刀劍,其中有一柄經打磨的名貴短劍。我常把它放在床邊,在每晚熄燈以前,我自己會以劍抵胸口,看有沒有決心把銳利的劍鋒刺入兩三吋深,可是我總沒有一次做得出來,後來我終於自嘲愚不可及,此後我便拋去一切憂鬱,決心活下去。」

歌德不諱言要將這份決心,以文藝作品呈現;他要將自己在自殺問題上所感覺的、所思索的,都寫出來,於是他動手搜集素材,追憶自己最苦惱最悲傷的時刻,後來參照了當時的「耶路撒冷自殺事件」(此文不寫了),最終寫成《維特》一書。

《維特》的誕生,是為了遏止自殺,而不是鼓勵自殺的。那麼,又為何有那麼多人因此輕生呢?有三點可以分享:

1. 歌德認為,時代與制度有它自己引人自殺的種子。
2. 有時候在想,如果多本書陪伴在側,應該不致於自殺,文藝就是那把短劍,有轉移的力量。
3. 今天主流還是認為閱讀「悲劇」是導致自殺的根源,由此掩耳盜聆;可能正好相反,平日只有正能量的人,最不堪一擊。我們都太忽視「悲劇的力量」了。

來源:《詩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