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自殺契約」可防止自殺?

「不自殺契約」可防止自殺?

「我承諾不會傷害自己或自殺,我會……」

教育局幾年前的一份文件,載有「不自殺契約」,被誤以為是用以回應近日接連的自殺事件,令不少人反感。當局澄清指該「契約」是供社工及輔導人員作深入輔導時使用。究竟,一紙契約是否真的可以防止自殺?

於1970年代的美國,幾位醫生跟600個病人訂下口頭承諾「無論發生甚麼事,我都不會自殺」。五年後,他們發現這些病人都沒有自殺。這個令人鼓舞的結果使「不自殺契約」流行起來。但問題若是這麼容易解決,便不會不斷發生悲劇。往後數十年,不斷有嘗試驗證其成效,卻得出了矛盾的結果。有研究指「契約」可減低自殺率達十倍,但近年也有研究指它有害無益,甚至增加自殺風險高達五倍。

既然沒有肯定的證據支持,「契約」又有甚麼用呢?

很多時,治療師跟病人建立深厚的治療關係後,才會訂立「不自殺契約」。而「契約」多是因應每個病人的不同情況而度身訂造的。因此,病人能在參與制訂「契約」的過程中看到治療師的關心。而且,不少病人感到談論自殺念頭是一件很羞恥的事,在討論「契約」時,便可讓他們有機會打開心窗,說出鬱結後感到抒懷。另外,由於自殺很多時都是一時衝動,當病人突然感到有著無法承受的痛苦,情緒變得很負面時,「契約」便提醒著他們有甚麼求助的方法。這張紙有時也能起著象徵意義,勾起病人跟治療師的點滴,使他們停下來想清楚。

可是,這「契約」也可成為魔鬼契約,甚至是催命符。

當病人對治療師未有充份的信任時,便被要求簽下一張關於生與死的文件,心裏當然不好過。他們甚至會懷疑,這文件是否只是治療師為了免去法律責任,而不是真正關心他們的需要。引起病人對治療師動機的質疑,實在對雙方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加上,很多患有邊緣人格障礙的病人,雖然知道自殘不是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只是他們實在難以控制那股衝動。當被要求訂立契約時,便把它視為一種來自治療師的控制,也是對自主的入侵,因此感到憤怒,出現自殘的行為。病人亦會擔心,若不簽下「契約」,是否代表不會被治療師所信任?即使簽了,當出現自殺的念頭時,也有可能因怕被指責破壞契約而不願告知。如果治療師因此低估了病人自殺的風險,實在與原意背道而馳。

一紙契約,未必能減少自殺。
對治療師的信任,建立深厚的關係,才是良方。

參考:
1. NO-SUICIDE CONTRACTS: AN OVER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Lillian M. Range , Catherine Campbell , Stacey H. Kovac , Michelle Marion-Jones , Holly Aldridge , Stephen Kogos , Yolanda Crump
Death Studies Vol. 26, Iss. 1, 2002

2 Do ‘no-suicide’ contracts work?
C. MCMYLER and S. PRYJMACHUK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Volume 15, Issue 6, pages 512–522, August 2008

益力多醫生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