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自治八樓)2015-16年度中心報告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自治八樓)2015-16年度中心報告

0. 前言

1. 社會運動電影節(第13-14屆)

2. 草根‧媒體‧行動
2.1 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2.2 草根‧行動‧媒體——媒體的行動 行動的媒體

3. 爭取居留權運動
3.1 真人圖書館
3.2 旁聽家長會
3.3 支援居留權小學(重開)

4.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2015-16年度)

5. 移工共行委員會(下稱移共委)
5.1 走訪庇護所計劃
5.2 印尼國語(bahasa indonesia)初級班

6. 金輪天台屋抗爭廿週年系列活動

7. 無國界接待、交流、連結
7.1「在全球物流體系中的轉變和抗爭」交流會
“Changes & Struggle in the Global Logistics System”gathering
7.2 美國西岸的碼頭工友分享會
7.3 黑勞和解放在這用完即棄的時代
Black labor and liberation in the disposable era
7.4 接待表

8. 社運支援
8.1 學生組織或個人
8.1.1 浸會大學社工系系會活動
8.1.2 港語學反對普教中集會
8.2 grassroots queer concern group(gqc)/痴q線
8.3 反對新界東北規劃抗爭
8.4 重建街坊
8.4.1 利東街行動
8.4.2 衙前圍村清拆
8.5 借用物資紀錄
8.6 場地借用紀錄
8.7 物資儲存

*************

0. 前言

對社運的理解與學聯/資源中心的應有角色:

一)對社會運動的抱負:

社會運動最終的目標,是推動整體社會的民主化,亦即整體人民由下而上的民主自決,當中包括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

二)對香港社運的理解:

在現今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世界裡,基層人民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皆得不到上述的自主自決的權利。面對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狀態,社會運動的論述和行動皆須不斷回應社會,並須不斷有新參與者加入,以達致在地抗爭及不斷壯大的可能。

環顧現今香港的社運界,民間社會力量仍然不算雄厚。一般民間團體,各自需要面對繁重的實務和行政工作(處理工友、街坊、姐妹等的個案和生活問題等),難以有 時間空間及資源去顧及實驗性的行動,以至提出新論述。同時,一般民間團體的內務已極度繁忙,亦難以有時間空間及資源去支援其他團體的工作,這些支援——包 括人力,物資,紀錄,支援新加入社運圈的青年人等等——也實在是社運界一個有待填補的位置。

再者,一般民間團體都需要中心化地吸納成員, 以壯大爭取權益的聲威,這是一種社運進行的方式,但也引致不同權益群體關係分裂,加上內務繁重,因此民間社會間連結並不強大。然而民間社會必須連結,社運 才有壯大的空間,及真正有可能動搖不公義的社會結構的根基。如何才是一種體現由下而上的民主自決的有機連結的模式,嘗待摸索與實驗。

三)根據對社運的現況而理解學運的角色/學運社運的關係:

大學生在現行的新自由主義底下,面對教育商品化,雖也是受害者,但比起大多數基層人民,大學生仍是整個不公社會建制下的得益者。相比起其他民間團體,學運團體有更大的時間、空間及資源。學生應當參與社會運動,非因其天賦異稟,而是任何比其他人得到更多資源的人,本來都應該以自己所能的方式投放回社會,這是基本責任。大學生是個臨時的身份,在學時,學生比較多時間和條件投入社會運動,畢業後,將在社會上達到比較有權力的位置,所以大學生應參與社運,有推動社會各種權力平等分配的責任。而社會上所有身份的人的命運,都是相互扣連而互為影響的,學生現在或以後早晚會成為需要被支援的群體之一。

學生運動,面對著整個社會的不公義,應該要找出自己可以與整體社會運動互相配合的位置,並為整個社運之壯大而盡力。因此,大學生亦有責任去為推動基層人民民 主自決的任何運動,提供支援和保障新論述的實驗空間,支援在地社會運動,以成為孕育社會運動新論述和新參與者的空間,是為與整個社會運動互相配合的一環。

四)學聯及其社運資源中心在學運和社運中的角色:

學聯作為一個以關心社會為主要宗旨的大專學生聯會,擁有相當的資源和空間,可以努力扮演上述社運中的學運角色。因而,學聯除了以常委會及秘書處直接參與社會事件外,亦當以支援及推動在地社運,連結大專生與社會,以批判和紀錄社運為宗旨;而成立了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並將其管理委員會架設為常設委員會,讓其擁有相對的獨立性,以靈活地回應及支援社運。

由於學聯乃是一個聯會,其每年成員均以成員學生會每年新上任的幹事為主幹,同時每年換屆,如欲每年持續地累積及承傳社運經驗,及對社運作出持續的支援,均有 相當的困難。同時,上述為社運提供新論述和新戰線的學聯承擔,絕不可能不出自經驗的承傳和累積。

因此,一個相對獨立並具批判性及持續性的社運資源中心,便確保了學聯作為一個大專學生聯會,可以負上大專生的社會責任,持續地實踐上述學運的責任。據此,學聯社運資源中心的運作,組織方式及其所進行之行動及活動,皆須具體實踐社會運動最終的目標,亦即推動整體社會的民主化,朝著推動整體人民由下而上的民主自決進發。

以上內容是建基於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憲章0.0版(2006年至2009年)序。多年過去,無論來自政權以至社會主流對同學以至學界的壓迫,越演越烈,甚至明目張膽,令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人數增加。可惜,原子化的趨勢越來越烈,與互相不信任及矛盾激化互為因果。過去不少關注基層的都是學生,當內耗不斷,不單對運動的推進沒有幫助,同時使貧富懸殊加劇之下受影響的基層市民更被邊緣化,因此學生更需要投入力量,並連結社會各界到草根人民自主的抗爭之中。因形勢所變,以上節錄之內容已作出修改,強調學運與社運的關係。
基於以上對學運與社運的理解,自治八樓作出了以下工作。另,自治八樓的運作,既有參與者自主的部份,亦有強烈的累積和傳承。以下的工作報告,有新的嘗試,亦有延續過往的工作。因此,部份工作的歷史、原意,不在此報告一一重複,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參閱過往的工作報告。

*************

1. 社會運動電影節(第13-14屆)

簡介

由2003年第一屆至今(2015年第十三屆)八樓及其後的自治八樓一直有參與主辦的活動,由07年第五屆始與影行者共同主辦,在每年9至12月期間以每星期2至4場的頻率,到院校、民間團體及公共空間中巡迴放映及討論。

社會運動電影節,不止包括在一段時期播放關於社會運動的電影,而且亦指舉行一個社會運動意義的電影節。我們做13年的實驗,媒體運動可以走多遠? 我們窮人電影節,在與新朋友合作「共工」方面,我們希望平等尊重地共同決策。

影像 感動 思索 行動

影像作為一充塞生活的資訊形式,除了承載各種商業宣傳,以及或明或暗的為權力的宣傳教育以外,亦可以,又應該成為被壓迫者得以述說不公,引起更多關注、支持、連結的載體;同時社會以影像作為消費、娛樂的觀映習慣,亦窒礙了觀眾自身,以及影像作為媒介的很多可能性。

歷屆以「影像 感動 思索 行動」為號,相信影像有觸動人的力量,嘗試以映後討論及延伸活動,鞏固深化觀映的感動。期望觀映的感動,以及對議題的討論思索,可以作為行動介入社會的起點。

徵集共工緣革

「共工」為既有電影節籌備委員會以外,招募而來參與的朋友。棄「義工」而用「共工」,取其「共同」、「共育」之意。2010年第八屆為第1年招募外界人士來參與,2015年第十三屆即是徵集共工的第5年,有一位前屆共工成為籌委,而徵集共工取錄了11位新參與者成為共工,再加上往屆的朋友願意參與,共20多人籌備了第十三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

第十四屆電影節開展之前,在共工徵集時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

– 覺醒即是做甚麼?
– 投票以外可以做甚麼?
– 誰在道德高地呼喚正義?我們如何對待異己?
– 經濟差,輪到誰做出氣袋?
– 誰不 / 是建制派?
– 21世紀「女性主義」往何處去?

28/2截止了共工徵集報名,取錄了11名新朋友,現時各位朋友正積極參與第一次為共工而設的合共5節的工作坊,目標是希望新朋友與13年歷史的電影節及早同步。

是屆電影節亦得到理工大學學生會主動邀請合作,現正討論合作形式及安排,希望可以盡量配合同學的年度計劃。由於電影節籌委熟知「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下稱SACOM)」有不少適合播放的影片,而籌委從學生會的政綱得知他們將與SACOM合作,所以主動提出建議,如果兩者的活動時間可以配合,或許可以有把兩個活動結合的可能,至於是否可以更進一步有這種連結的發生,目前仍在討論之中。

*************

2. 草根‧媒體‧行動

2.1 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自治八樓及影行者於2010年開始舉辦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期望為運動及媒體導介穩站草根基層立場的投入及想像。計劃廣招有志成為草根媒體的同學,配對至參與計劃的草根基層團體之中,在媒體伙伴引導之下,在對團體及其關注掌握基礎認識後,再與團體討論、確立及實踐一項媒體工作。期望在實習計劃過程中的交流及合作,容讓學員對草根基層團體的關心及狀況有更在地及深入的了解。亦寄望團體對發展草根媒體陸續投入更積極的想像及資源。

2015年第六屆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2015年3月到9月的第六屆實習計劃的收生情況未如理想。在面見報名同學後,合適及相信可有充足投入的只有五人,未有足夠人數配對至共六個合作團體。在仔細討論及與有關團體充分交代後,最終決定是屆計劃暫停與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Asosiasi Buruh Migran Indonesia di Hong Kong,ATKI)的合作一年。當然,負責與協會合作的媒體伙伴並未因此而疏減與協會的交往及在其他方面的協助及合作。持續著多年以來逐步建立的合作關係。然而,是屆計劃的順利進行,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的理解體諒至為重要。

同學方面,因觀察到有部份同學在受多年的主流教育及文化薰陶下,對不少基本的社會分析及認知均十分缺乏。更慣性地過份守持個人意識及傾向而對溝通及實踐造成一定障礙。就此,伙伴們在檢討後決定於下一屆的計劃中強化於計劃前期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坊,期望為參與同學們梳理謬誤迷思,打好基礎。

於第五屆檢討中提出並落實,邀請草媒同學持續參與的小伙伴嘗試於是屆計劃中正式開展。小伙伴們參與了計劃的籌備、工作坊的設計及導修、跟合作團體的交流溝通、及伙伴同學們的學習實踐。小伙伴們分擔了媒體伙伴不少工作,對計劃的推進增強了動力,初見成效。

2016年第七屆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

在前一屆收生不足後,2016年第七屆的計劃回復理想,共取錄了十二位同學,人數充足配對與六個合作團體。亦即,跟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的合作可重新開展。

於第六屆開展,邀請草媒同學持續參與的小伙伴嘗試,雖未有第六屆的同學投入成為第七屆的小伙伴,但卻邀得了一位第二屆的同學及一位第四屆的同學的加入,與第六屆已參與為小伙伴的兩位同學一起,持續小伙伴嘗試的發展。就此可見,不單著眼於短期工作目標,持續溝通連繫,逐步發展,可為運動開展及組織發展的重要一環。

下附2016年第七屆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的招生海報供參考:

2.2 草根‧行動‧媒體——媒體的行動 行動的媒體

草根‧行動‧媒體創行於2010年5月,由曾參與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的朋友們組成,為打造站穩草根立場的網上媒體摸索踐行。草根‧行動‧媒體與草根‧媒體‧行動關係密切,除發放草根訊息外,亦經常刊出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同學們的功課及作品,以至媒體伙伴為合作團體所造的報導。

於2016年2月,負責跟進與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合作的媒體伙伴,如常翻譯了包括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的亞洲移居人仕聯盟(Asian Migrants Coordinating Body,AMCB)所舉辦的億萬人起動活動(one billion rising)聲明及附帶活動報導記錄片刊出在草根‧行動‧媒體。同時亦把有關連結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傳與在港印尼移民工協會及亞洲移居人仕聯盟的朋友們供她們參考及記錄。及後發現,移工朋友們亦把該報導在草根‧行動‧媒體的連結在她們的Justice for Erwiana and All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Committee 面書專頁上發放。草根‧媒體‧行動合作團體對發展草根媒體的想像及草根‧行動‧媒體打造草根媒體平台的摸索似乎有所邁進。

*************

3. 爭取居留權運動

為了紀念1999年1月29日的終審法院判決,與及抗議同年6月26日的人大釋法,爭取居留權家長和子女每年都會在1月29日及6月26日舉行活動。

3.1 真人圖書館

今年,自治八樓一如以往的協助家長於6月26日舉辦遊行及集會。2015年的626行動,已是爭取居權的第16個年頭,參與者認為,集會形式不應只因循著過往的操作,而應該有所改變。

因此,在2016年的1.29紀念日前,自治八樓的成員和友好籌備了居留權家長子女真人圖書館。17年來,居留權運動由眾矢之的變得寂寂無名,家長缺乏述說自己經歷的途徑。一個持續了17年的運動,一個堅持了17年的抗爭者,其故事值得更多的關注。

經過前後兩次籌備討論會議,與參與成為圖書的家長子女分別準備,與及在會議上得到家長子女的同意,活動在1.29晚會上順利進行。借閱圖書的人有的來自民間團體,有的來自院校,借書者在閱畢圖書後,向家長回饋發言。活動使更多的人知道了爭取居留權運動的細節,了解到爭取居權的原因,也使家長得到支持和鼓勵。

3.2 旁聽家長會

爭取居留權家長會定期進行會議,長年以來,家長有既定的運作方向,八樓成員未能有足夠時間投入參與這些運作。不過,部份八樓成員會不定期參與家長的會議,以旁聽的角色盡量嘗試掌握家長的狀態,與及動向,以求在家長有需要時,作出配合支援。

3.3 支援居留權小學(重開)

居留權小學源起/歷史脈絡

2002年,全身投入居留權運動的行動者——甘神父(甘仔)帶頭創辦居留權大學(居大https://roau.wordpress.com/),支援繼續留港爭取的居留權子女(成人)。同時,甘仔亦提議舉辦居留權小學(居小),幫助因被剝奪香港身份而無法入學的小孩。居小本著與學生共同生活為宗旨,活在一批孩子生命萌芽期的前線,同時是居權運動的「大後方」。我們抱著「運動中學習,學習中運動」的精神,在孩子生命的前線,也是抵抗1999年人大不義釋法的居留權運動的後援,嘗試重建被剝奪的居留權及教育權。我們沒有由上而下的身份,但,有由下而上的教育精神。

「第一代」居小(2002年至06年)9位同學,生理年齡都是8至14歲不等,精神年齡不詳。他她們的爺爺麻麻或公公婆婆是香港居民,她他們是跟隨父母來港爭取居留權。大部份居小的老師都是其他支援居留權的朋友,8樓部份參與者以個人身份參與在居小。後因母親被遣返或者各種因素,陸續回到內地。

「第二代」居小(2008年6月至2010年),再次連結上4位居留權的小孩。主要的上課地點在自治八樓,不少自治八樓成員或正式跟同學上課,或生活中相處。之後,為了更緊密支援孩子生活,補充課堂不足,減輕缺乏義務教師的問題,不同的朋友更集資支援一位「全職陪伴者/教學相長人」,在課堂內及課堂間陪伴居小的同學,開發更多學習的可能性。2010年,同學因應不同的居留權爭取狀況,暫時離開了居小。

「第三代」居小重開,起源是來自2015年129遮打集會前,收到居留權大學甘仔的消息,有一些住在天橋底無香港身份証越南小孩及另一位巴西小孩,同樣無書讀,希望居小重開。居小一直重視行動前,盡量取參與者的共識,於是兩代的居小襯住團年開會,結論是居小不單是為1999年居權運動而攪,同時也想支持其他因身份矛盾而被剝奪上學權的小孩,故此若有足夠導師就能重開。

導師的組成,居小一二代的1位教師,找了1名曾服務少數族裔的社工背景朋友,而自治八樓的成員找了3名朋友回來,其中1名朋友在跟進移工的議題,意願是教英文,另外1名導師的母親是X南人,而另外1名導師則由甘神父找回來,再加上自治八樓成員的協調之下,基於人手分配,就訂下了逢周一、周四中午兩小時上堂,上堂地點在自治八樓的會址,計劃周一學廣東話,而周四學英文。在3月至7月期間,合共上了30多節課堂,以及2次戶外活動。

3月至4月是磨合期,出現了場面上的混亂,例如家長帶小朋友上課,家長也在學習;在同一個課堂有3-4種方法作基本交流;5月是開始,固定的學生為4-5名X南學生,學生和導師的互相認識才開始;6月頭有2名同學6月中,同學告之已被主流學校取錄,在經歷完磨合,以及開始認識階段後,約6月初,自治八樓成員發現導師的教學實踐、與同學溝通的方法,以及當中的認識,有記錄下來的意思,可留待日後參考,於是向導師及居小1/2代建議拍攝的可能及注意事項,導師亦積極以。構思亦在居小1/2代有回響,居小1/2代認炭亦可以訪問前同學及陪伴者的形式進行拍攝,以便記存經驗,居小3導師亦期望知道居小過去的脈絡、經驗、檢討,於是乎居小1/2代有興趣參與的朋友以及自治八樓的進行一次籌備拍攝會,以及進行了一次訪問拍攝。

7月初當導師們正考慮內容上會否趨向銜接為思考之時,同學已須要出席由7月中開始學校舉行大量的預備班,因此沒有時間來居小,而居小三代暫時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居小3的重開,居小1/2的朋友有更期更新訊息,故此有居小2的1名同學亦得意在暑期回來居小,期望嘗試以陪伴者的角色與x南小朋友,可惜兩代同學只能見過面,緣份暫止。

回憶備忘

同學能操中英文的用字很少,和導師的溝通方法是用身體語言、畫圖、智能手機翻譯和廣東話用字。上課的時候,大家都很努力地告訴對方的一個感覺、又或分享生活中的軼事時,相處的時間雖然短,但同學和導師的感情相對深厚,真的不能以用字來形容。

導師們亦透過居小3這個平台,實踐了另類的教與學,教育本身第一樣要思考的是「他們想學什麼?」,連基本溝通也耍花上大量時間,如何發掘「他們想學什麼?」不能以問的方法去得知,用身去感受、觀察、關心生活狀況,留意上課的的反應,導師們緊密的交流,互相鞭策、課堂後均仔細地檢討,都是曾運用的方法去漸漸感知可能的答案。因此,導師就「我們如何教」,下過的功夫包括放下教者的權威,以及不斷自我檢視不足,去達成每堂的教學。

*************

4.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2015-16年度)

背景

自第四十八屆周年大會起,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憲章地位由向代表會負責,改為由秘書處管理,與此同時,學聯亦有報告文件曾建議把資源中心的地方變成福利品售賣處,於是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正式宣佈「自治」。當時,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選擇「自治」而非「獨立」,正正旨在等待/尋求再次溝通、同行的機會。自治的目標,固然是抗拒由上而下的管治,更重要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解除自治狀態,以平等協商、互相鞭策、互相補足的態度於學運、社運中,共同探索踐行。是故,自治後的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一直均為可能出現的八九樓關係轉變作出準備。

宣佈「自治」後,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及學聯代表會的所有成員都未有正式交流,亦沒有定期的正式會面。直至第五十四屆,學聯的一些新轉變似乎標示著再次溝通的可能,亦催生出個別學聯代表會職員及秘書處成員和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成員在不同合作的契機下開展聯繫、會面及交流。

由第五十四至五十六屆都有個別學聯代表會成員、代表會職員、秘書處職員和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成員保持一定的聯繫及交流,以至在第五十五屆周年大會亦有傳閱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工作報告。第五十六屆修章委員會亦有與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會面及討論如何處理學聯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關係。

在第五十六屆周年大會中建議成立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並於第五十七屆代表會第一次常務會議中成立了該平台。但當時正逢新一輪政改運動最熾熱之時,由論述建立、群體結連、罷課到佔領運動,學聯絕大部份的精力及時間都投放到政改運動中,無餘力同時處理八九樓溝通。幸而,在過程中不同的個人仍然有思考學聯代表會與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的部份,也在不同的行動中互有支援及合作,彼此關係仍是緩緩發展。

在佔領運動結束後,「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於2015年3月11日晚上召開了第一次會議。與會者除了平台法定成員外,也有很多院校學生會幹事出席。作為一個良好的開始,本屆各代表會成員、代表會職員及秘書處職員均與學聯社運資源中心成員有不同程度交流,奠定基礎。由是在本屆內,平台成功就各方面討論出不少共識,詳見以下部份。

平台成立目的

本平台之所以成立,目的是以溝通和互相尊重為前提,處理學聯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關係,以至重新達到成立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初衷。即當年學聯在深入反思及檢討後,作出的改善嘗試:讓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互相扣連;傳承由於每年換屆而有機會造成的「失傳」的運動經驗;發掘及共享各種資源貢獻公民社會,包括人際網絡、論述資源、物質資源等。

工作內容

本年度的溝通平台會議次數較頻繁,學聯代表會成員和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成員主要就四個範疇作交流討論:

1.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過往的工作及歷史脈絡;
2. 有關章則的問題;
3. 所期望的學聯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關係;
4. 學運和社運的關係。

工作成果及共識

理念討論及共識

1.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成立是對於學聯過去的「反思」的回應
1.1. 避免學生組織的「福利主義」和去政治化(脫離社會運動及學生運動);
1.2. 推動社會運動的非主流嘗試,擴展社會運動的可能性。以此作為不同新想法的實踐和試驗場所,而非紙上談兵;
1.3. 對應時局的不斷變化,「反思」與「回應」是必須延續,不能停止的。
2. 學聯的需要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重要性
2.1. 學聯的需要:面向同學的組織工作(例如現時在不同行動的動員中,同學常在未有足夠了解的情況下已迫於需要投入行動,「由上而下」的味道由此而生);
2.2.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重要性:1)小眾議題;2)開拓運動想像。
3. 會否擔心學聯隨社會變化而變得「不好」
3.1. 學聯的變化是不可能避免的,因為學生正正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成長的;
3.2. 學聯是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其中一個途徑,所以在學聯內保有「反思」的空間及機制更見重要,否則會面對被時代遺棄的命運;
3.3. 不同的想法(例如左翼、右翼、本土等觀點)都有了解、參考的需要;
3.4. 由於主流思想、權貴等就是擁有大量資源及力量,所以更需要投放更多力量作出平衡,使少數的聲音也能得到重視及平衡參與的機會。
4. 運動的去中心化
4.1. 運動去中心化不等於「沒有組織」,反而是為避免獨攬大權,而壓抑其他自發運動的發展;
4.2. 運動去中心化不單是指學聯內部,也是立於整體學界視角的思考;
4.3. 運動去中心化能避免組織「僵化」的出現;
4.4. 運動去中心化的思想,是建基於對「組織(Organizing)」的理解(「組織(Organizing)」永久進行式,涉及權力下放);
4.5. 組織需要不斷反思,自我完善、更新。而運動去中心化正正為些提供機會。

對於將來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期望共識

1. 能發揮傳承(知識、理念及技術等)的作用
2. 為過去學生會的成員在學聯架構內設一個合適的位置,以作為繼續支援學聯和學運的資源,但必須有權責限制
3. 作為學生會組織以外參與社運/學運的途徑
4. 認識及連結海外及本地社運團體/個人
5. 對社運/學運的紀錄及批判
6. 對社運/學運中的團體/個人的支援
7. 組織工作(對應院校未必能投放足夠人力的於組織工作上的問題)
8. 非主流運動及參與方式的試驗及實踐

對於將來學聯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架構討論與共識

1. 過去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運作的「管理委員會」模式(詳情請參閱過去學聯文件)雖有不足,但作為新模式的基礎及改變構想的起始點,是與會者都能夠接受的;
2. 「管理委員會」模式的不足,主要在於互相溝通的機制問題,能通過加強權責改善(如列席會議、了解及討論彼此工作、更多的合作及支援工作以強化彼此連結等)

未來展望

由於過去一年的共同努力,縱然在會議的召開及穩定性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但亦已經成功就理念、對於將來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具體期望及架構討論上得到多項共識。在此基礎下,展望下一年的平台會議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包括合作模式、架構、權責及章則訂立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方案。
最後,謹在此感謝平台成員於過去一年的付出及貢獻。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

*************

5. 移工共行委員會(下稱移共委)

移共委成立於2014年,不過,早於此前,已有自治八樓成員恆常地持續著與移民家務工團體/群體及個人保持聯繫及於有需要時提供協助。除每周日的恆常探訪認識、交流資訊、溝通了解外,亦經常參與投入於不同的行動/活動、提供音響支援、翻譯及傳播行動/活動的宣傳及聲明、製作行動/活動的報導/紀錄等等。

5.1 走訪庇護所計劃

自治八樓成員在多年來的各樣社會運動參與中,逐漸與其他協助移民家務工的民間團體組織者建立了關係。自2013年Erwiana被虐事件後,這些民間團體成立了一個平台,一直保持著聯絡,會就著各樣移工面對的問題進行不定期聚會。

在2015年下半年,就著移工庇護所不足的問題,移共委與團體朋友會面交流。基於會面討論的啟發,後來,移共委的成員與一班由運動中結識的新舊朋友,開展了走訪移工庇護所的計劃,打算以訪問形式讓本地人知道奴隸制度如何使移民家務工遭遇厄運,與及他們遇到問題,必須離開僱主家中以後的經歷。

為此,移共委成員以工作坊形式分享自己對移工的理解,與參與朋友共同定立訪問目的與方向。然後,參與者到庇護所與移工姐妹煮食、進餐,在輕鬆環境下有初步的認識。現時,訪問小組仍與庇護所工作人員協調中,暫未有進一步發展。

5.2 印尼國語(bahasa indonesia)初級班

語言是人與人建立關係的一種障礙,另一方面,語言被賦予不同的經濟、文化價值,這會影響人們選擇學習、使用何種語言。香港的移工,被要求使用英文或廣東話,但他們在來港以前,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習,他們的生活環境亦相當有局限,未必能以港人慣用的語言好好表達自己。假如能夠聽懂印尼國語,將有助互相了解溝通。

於是,移共委的成員與移工組織合作,邀請同時懂得英語及印尼國語的移工姐妹,在維多利亞公園,亦即印尼移工姐妹經常聚集的地方,教授初級的課程,讓參與者懂得聆聽及運用基本的印尼國語。目前,初級課程已完成,參與者計劃定期到維園,與陌生的移工談話,練習印尼國語的同時,增加對不同的移工的認識。

(註:印尼幅員遼闊,有眾多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印尼國語就像中國的普通話,是一種以國家權力推行的統一使用語言。學習印尼國語只是最為「方便」的選擇,要了解印尼文化,則尚需更多的努力。)

*************

6. 金輪天台屋抗爭廿週年系列活動

從天台到八樓

政府在1994年開始展開「滾石行動」,在全港大規模清拆天台屋,至1995年,現時自治八樓的會址「金輪大廈」的天台「金輪村」居民,也面臨這次的清拆。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下稱資源中心) 的職員和同學,與社工、錄像行動者及其他社運參與者等一起,積極介入這次官迫民反的事件,資源中心更成了其中一個街坊及其他參與者共商對策的地方。

這次直接介入、參與一場抗爭,與草根階層共同進退的經驗,使同學、職員和其他參與者從事件之中得到許多教訓和經驗,帶出來的討論除了有居住權、運動和組織、社工專業、人際間的權力關係、媒體批評等等,自然還包括到資源中心的角色,學生是什麼、學生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學生為何參與社會運動、學運與社運的連結等討論和反省。這些經驗慢慢累積、承傳、反省,影響着日後資源中心的發展。

雖然現時參與在自治八樓的成員,已經不是當年同樣的人,可是二十年前的思考和經驗卻一直承傳,至今仍然重要,一直豐富著曾經參與在八樓的各人,也牽動我們投入與各種社會運動的參與。現在自治八樓去中心化的傾向,以及選擇站在邊緣位置與草根基層同行,也可說是由於吸收着那些養份而慢慢建立出來的。

活動緣起

有社運朋友在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ifva)的 ifva 二十周年電影節中,觀看過記錄了二十年前金輪抗爭的「大禍臨頭」後,覺得回顧當年的金輪抗爭應可對運動的組織及開展有所啟發,更主動聯絡邀請自治八樓就金輪抗爭二十周舉辦活動,放映「大禍臨頭」並以此引發討論。我們在仔細討論及與該朋友深入溝通了解想像及期望後,本著對運動的傳承及社運記錄的傳播責無旁貸,故於成員大會中正式成立委員會負責跟進活動的籌備及推行。

委員會在與主動提出建議及參與籌備的朋友討論後,確立了籌辦一次放映會及兩次主題討論會的系列活動。亦就此主動邀約相關運動群體及學生/青年群體參與活動。

*******

金輪天台屋抗爭廿週年系列活動宣傳和介紹

事緣金輪大厦天台屋抗爭廿週年,朋友看了紀錄此事的影片《大禍臨頭》,來與自治八樓相談,欲就金輪抗爭辦些活動。自治八樓的前身——學聯社運資源中心,亦是當時參與其中的一份子,其及後發展,亦甚受當時的參與、討論影響,故自治八樓對這歷史的承傳亦責無旁貸。以往的抗爭經驗固可為鑑,甚至其中觸及的議題:運動的組織、居住權等,放諸今日運動,亦有需重提,加以發展。就此籌辦三場活動,其中互有承接,誠邀各位朋友參與討論,彼此增益。

二十年前,繼荃灣天台屋後,政府計劃清拆旺角金輪大厦天台屋。居民起來反抗,社工、學生介入參與,進行了一連串的行動:包括到花旗銀行大厦屋宇署要求黃星華不果,被警察挑起衝突;又組織在彌敦道遊行;及至清拆之後,居民及支援者露宿抗議,又堵塞荔枝角道,遭警察清場。

第一節《大禍臨頭》放映會及映後討論

影片紀錄運動前至中期。運動在外面對警察的暴力,傳媒的抺黑,政府的分化;在內居民、社工、學生等不同身份的參與者之間的張力,引起有關組織者與被組織者的身份討論。這些題目,與今日情況大有可比之處,我們又可從此中作甚思考?

分享嘉賓:前金輪天台街坊

日期:5月17日
時間:下午3時至7時
地點:旺角旺角道7-9號 威特商業大廈9樓

第二節 居住權作為生活自主

延續影片的主題,我們進一步探討「居住權」這概念。

不只是單就某一起重建事件而反抗,不只是受拆遷的人慘。如何可以牽涉更廣大的群眾,令更多人參與其中,如何可以對所有基層市民說,這些事例是標示著所有人共同面對的住屋問題?

「居住權」作為擴闊議題的方向,就是說居住的空間以及社區性的空間,作為生活自主的體現,是所有人的權利,而不是各別爭奪的商品。

相信在香港居住的每個人包括你我,都面對住屋的難題,同時每個人都對「合理居住空間」有不同的想像。在眾多差別的需要中,如何連結組織起來,如何一同爭取?

我們邀請了對「居住」有不同理解和經驗的朋友,討論「居住權」所涵蓋的多樣性,及其中的可能性。

討論嘉賓: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成員、受重建影響劏房街坊
菜園村關注組成員、菜園新村村民
菜園村支援組成員
德昌里成員、荃灣街坊

日期:5月24日
時間:下午3時至7時
地點:旺角旺角道7-9號 威特商業大廈9樓

第三節 基層組織、平等參與

話分兩頭,「基層組織」影片另一條重要的線索。
近年在運動中時有聽到「散落基層/社區」的呼籲,除了擺街站、洗樓之外,紥實的基層組織又是什麼一回事?組織者與被組織者擁有的資源、身份皆有所不同,在此情況下「平等參與」是什麼意思?有何重要?如何可以做到?組織的過程怎樣使參與其中的人都更清醒、更有力量?

回顧往昔,由廿多年前的一輪房屋運動至今,香港參與在社會運動的人有所增加,我們又如何將更進步的議題帶進運動?

是次活動邀請幾位參與不同時期房屋運動的嘉賓,分享基層組織經驗,並與參加者就上述問題
討論。

討論嘉賓:
金輪抗爭支援人仕
前荃灣天台屋清拆受影響居民
菜園村支援組成員
菜園村支援組成員
馬寶寶社區農場成員
重建關注組義工
日期:6月7日
時間:下午3時至7時
地點:旺角旺角道7-9號 威特商業大廈9樓

*******

回顧傳承

第一節的放映討論會,有幸邀得當年抗爭的一位「金輪村」居民參與及在映後討論中分享。委員會更特意為他在正式放映日前安排了一次回顧放映,以便他回憶當年,整理思緒。更有幸的是,因著自治八樓朋友在不同運動群體中的投入,正式放映當日,來自新界東北的村民及來自利東街的街坊亦參與了觀映及映後討論。在映後討論中,他們的來回分享、提問、回應、討論、引伸,發展出一個街坊語言的三角互傳、交接推進。多方位而互相配合地開展了就著居住權、抗爭、協作、組織的在地想像及思考。稍有遺憾的是,因著參與人數不少及活動時間所限,再加上三位朋友的分享交流的強烈引力,導致其他參與朋友進一步投入及討論深化未有機會發展。

討論交流

第二節及第三節的討論會因著議題的複雜性及分享嘉賓們的多面向性,討論帶出了就著主題的多面向思考及實踐。但亦因如第一節的限制,未有機會就所提出的思考討論逐一深化展析。然而,各分享嘉賓們在地扎根的經驗分享及交流相信對其他朋友不無衝撃啟發。

延伸扣連

因部份有興趣參與第三節討論會的朋友們,在第一節放映會時碰上了其他行動,未能觀映。委員會在了解及討論後,特別為相關朋友們在6月1日特別安排了多一次小組放映,以便利朋友們參與及投入於第三節的討論。

在三節活動完成後,因有自治八樓朋友長期參與在反對東北發展規劃的支援群體之中,在與曾參與了活動的村民及相關義工朋友們聯繫及介紹後,委員會特別為古洞村義工們在8月5日安排了一次小組放映及討論,與朋友們進一步深化了居住權及在地組織的思考想像,及分享交流了不同但可借鑑的經驗。亦有參與了活動的重建義工朋友,主動邀請委員會,安排特別為重建區義工們而設的放映討論。是次放映討論於9月19日進行,當中各朋友亦就重建區組織工作的困惑及歷練,以至居住權的理解及思考作出了分享及交流討論。

結語打不住 扣連共上路

如前所述,是次系列活動的安排開展了不少的討論及啟導了相關的思考。但亦有點好大而未竟全功。在討論思考的深化的確有所不足。然而,亦因系列活動的推行,而開展了延伸的小組放映及討論的可行。而這些邀約或被邀約的小組放映中的更深入討論,可算部份補足了系列活動的不足之處。

大與小、廣與窄、擴與聚,看似差異對立、互有衝突。然而,不為一時一刻所制、不被刻板莽斷所裁,包容共進,可創發的前路,可能甚堪玩味。

後記不息

及後於近日,有港專老師及同學因打算在港專引帶有關公共空間的思考及討論而邀約自治八樓多年前開始打造公共空間的朋友作交流分享。在交流後,他們提到聽聞過之前的放映活動,更因該老師對金輪抗爭以至《大禍臨頭》有一定程度認知而跟同學們介紹後,他們提出了在港專安排放映的想像。有關討論正在開展中。如可成事,應是下一年度的工作。

*************

7. 無國界接待、交流、連結

源起

自治八樓向有放眼全球,結連民間進步力量,在地抗爭的承傳及宗旨。前八樓成員,管委及参與者亦不少進入了關注內地勞工問題的工作,促成八樓對內地情況的了解及逐漸型成了與內地朋友的網絡及溝通。而舉辦多年的社會運動電影節經常選播來自不同地方的運動經驗及記錄,亦逐漸建立了與不同地方的民間記錄片工作者以及積極行動者的溝通及網絡。及至2005年的反世貿經濟主導全球化的在地抗爭中,八樓多方位的投入與動員更開啟了自治八樓與來自不同地方的行動者的直接溝通及合作的實踐。在此背景下,自治八樓開始為不同地方的積極行動者所認識。陸續,有朋友在他們訪港或途經香港時主動聯絡探訪。而自治八樓亦盡在地之宜,接待引介︑交流學習︑溝通結連。

香港自二十世記七十年代至今,無論教育、文化、經濟、政治都被籠罩於資本無限度增長為主導的發展觀、社會問題個人化、結構問題個案化的誘惑和迷思之下。再加上對權威的崇募或無力抵抗的沮喪感。同時,此發展過程中,跨國資本的無限度擴張及「自由化」對各地人民的侵略愈演愈烈、所向披糜。任何進步抵抗力量均被有型或無型地更邊沿化,更不被聽見或看到的地步。不單在地進步力量未能凝聚發展,既有的社群亦因社會的發展規劃的型塑、及利益滴漏的操弄,而陸續出現分崩瓦解的情況。面對這種種挑戰及困難,我們更覺必須摸索發展一種,去既有族群思考,無國界進步力量的交流及扣連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既有的脈胳下,進一步投入摸索這種跨越的認識、交流、了解、結連、支援以至共行的可能性。期許為民間力量的建立劃上我們的一筆。

7.1「在全球物流體系中的轉變和抗爭」交流會
”Changes & Struggle in the Global Logistics System“ gathering

日期︰2015年11月13-15日
地點︰唐三樓

由於自治八樓過往跟不同朋友的交流和連結,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同是關心草根人民自主和團結抗爭的朋友。其中一群長期留在中國珠三角一帶的朋友們,今年來到香港舉辦國際會議,旨在給中國和其他不同地方希望以平等社會關係替代一切壓迫關係的社會抗爭者,一個交流平台。會議沒有主辦單位,只有負責籌辦的人,而自治八樓亦受邀參與在協作籌備之中。

是次交流會在2015年11月13-15日進行,主題是「在全球物流體系的轉變和抗爭」(Changes & Struggle in the Global Logistics System)。19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全球化不僅改變了我們經濟的運作方式,也改變了各國階級間的力量平衡。對於工人鬥爭來說,全球供應鏈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全球供應鏈有助於鬥爭的跨國鏈接,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資本的移動能力。為了發展勞工的力量,抗爭者就必須掌握生產鏈的運作,包括物流業工人的具體工作條件。今年的講座和討論涉及供應鏈結構的變遷、物流工人的環境和鬥爭、及其如何影響了抗爭者作為在其他產業的工人如何能發展集體的力量。

活動籌辦的朋友是自發投入的,沒有任何活動經費,可是國際會議也不一定需要使用很多錢。有朋友做宣傳、有朋友協作做翻譯、也有朋友願意提供場地,或是讓交流會可以順利發生的各種協助。會發現最重要的,還是人願意投入及互相協助去成就那件事。

7.2 美國西岸的碼頭工友分享會

日期︰11月16日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跨太平洋互助網絡
講者︰碼頭工友Leith Kahl

11月除了幾天的交流會之外,11月16日另有一場由「跨太平洋互助網絡」(Pacific Rim Solidarity Network, PARISOL) 主辦的分享會,邀請到來自美國西岸碼頭的工友 Leith Kahl在序言書室分享碼頭工會的抗爭、自主,以及跨領域和地域的連結。除此之外Leith也分享了他的音樂,內容既有碼頭相關的抗爭,也有其他關心草根人民、移民、難民等音樂作品,關心的議題甚廣。

香港亦曾在2013年發生過大型的碼頭罷工事件,自治八樓有成員在罷工期間與工友共行及支援,其後亦有持續聯繋,因此自治八樓除了提供器材及人手上的協助,亦邀請了不同類型參與在碼頭罷工的工友和他會面,協調翻譯,不同地方的基層工友之間可以交流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草根人民跨地域連結以及鼓勵。

7.3 黑勞和解放在這用完即棄的時代
Black labor and liberation in the disposable era

日期︰11月22日
地點︰自治八樓
講者︰Henry

2014年8月,在美國弗格森,密蘇里州(Ferguson, Missouri),一名18歲的黑人青年Michael Brown 在並沒攜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遭到白人警察射殺身亡,而兩人接觸前後不到3分鐘。此次槍殺事件引起當地黑人群體極大的不滿,發起大型示威。

是次講者來自美國的華僑Henry,他非常關心黑人的處境。今次在香港的分享,題目主要圍繞Kali Akuno的文章“Black labor and liberation in the disposable era” 作為為基礎,去討論黑人勞工和美帝自1600年以來的轉變,以及黑人正在面對什麼情況而觸發後來的騷亂。

7.4 接待表

日期
國際友人
交流

3/2015
leo 、lucie
現時在歐洲及法國政府都推出緊縮政策,新右及民綷主義正在崛起,一些法國的朋友們覺得有需要提供基礎,建立自治社區。

他們大舉離開城市搬到Tarnac鎮,嘗試在那個地方生活。這10年之間,他們在那個地方落地生根,種地、經營餐廳、酒吧,開設雜貨店提供當地農民所需,此外還有一個集體空間,希望可以讓區內不同人的各種知識、技巧及具體運用可以得到發展和互相分享,而抗爭的經驗也可以得到交流的機會。

4/2015
Susanne
Susanne是一名德國人,在當地也是一名行動者,經常都會留意東南亞的新聞,並將之翻譯成德文。由於路經香港,希望可以認識本地的進步團體,經其他友好團體介紹,因而來到自治八樓進行交流。

5-6/2015
Hannah
經相熟德國朋友R介紹,Hannah會路經香港,並可以和自治八樓的朋友進行交流,他正在做有關中國國內移民性別與生育的研究,希望了解香港的移民家務工及工運情況。故此,自治八樓移工共行委員會的成員便帶友人到在港印尼移工經常聚集的地方,向其講解香港移工的處境。另外,自治八樓成員亦與Hannah分享了自己在香港工運的參與及思考。

7/2015
Chris
Chris經其相熟的自治八樓成員介紹,到八樓分享了他在德國參與亞馬遜貨倉工人工運的經歷、對於被譽為「罷工大國」的德國裡的大型罷工的觀察與思考、與及對德國的移民運動的觀察與思考。該友人以一種由下而上的眼光,瞥見大型工會由上而下,只重立功不重民主、組織之弊,工會為求談判成功,輕易放棄本已是社會邊緣的零散工,導致過千名會員憤而退會。而亞馬遜貨倉工人,則因德國與波蘭工人的溝通了解,發現兩地工人在同一間公司之內但有不同的待遇,波蘭工人能夠有資源與管理層對抗,爭取更合理的工作條件。分享活動的參與者有自治八樓的成員,也有工會組織者、草根運動者,分享的部分內容亦與香港的情況互相呼應,為組織者及行動者帶來了啟發。

7/2015
華人進步會成員M
M是美國紐約的華僑,正在做一個有關香港草根社區社群,以及另類藝術實踐空間的研究,有香港的朋友介紹他跟自治八樓認識。

6/2015
內地自治實驗空間前成員T
在2009 年社運電影節中,自治八樓與一位於內地友人T結緣。T後來於內地與友人建立了一個自治實驗空間,再後來從事性別團體工作。今年年中,T到港參加會議時,與八樓成員相聚,並分享了關於內地及他國的性別運動的情況。

8/2015
英國朋友D
經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介紹而認識到Daniel,他曾經是英國的龐克團歌手,活躍在一個安那其的圈子之中。現正進行一個長途旅行,試驗只用陸上交通工具的方式來環遊世界。

*************

8. 社運支援

8.1 學生組織或個人

8.1.1 浸會大學社工系系會活動

源起

自治八樓由於移工的訪談計劃而認識到一位浸大社工系同學,在計劃以外的其他交流之中,她知道自治八樓的朋友對性別議題有所參與及關注,10月的時候她便提出協助籌辦學術週關於性別議題活動的邀請;自治八樓並非協辦團體,而只是回應院校同學而作出支援。

過程

社工系兩名系會同學提出希望可以對同志有更多認識,想到可以搞一次「gay吧tour」,自治八樓兩名成員就自己的經驗及想法和兩位同學分享,並帶出一些討論問題(例如為何想以此方式去認識同志?純綷的觀察會否比起直接對話去認識有種距離或太過獵奇?如果很多女孩參加,會否為男同志酒吧帶來騷擾?等等),由零開始和同學一起討論活動的原因、目的、期望、形式和做法。

一同計劃好活動的內容及路線,系會的同學開始在校內宣傳;活動在11月27日進行,大概有10位同學報名參與。由於擔心人太多會造成騷擾,所以分成了兩組,分別去上環兩間不同的gay吧,參與的同學在活動之中需要主動和酒吧內的陌生人聊天。希望透過直接的接觸,可以對其他人的認識多一點點。由於想到現場有可能會出現各種狀況,自治八樓另外找來兩位對性別議題有認識的朋友從旁協助。

除了出發之前先跟同學講講注意事項,在酒吧的體驗之後,協助者再和所有參與同學在上環的一個公園整理每個人的經驗和感受。兩組同學都成功和陌生的酒吧使用者聊天,發現他們都很願意去講自己的故事,在對話之中對同志這個群體有了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大部份同學未去過酒吧,當然更是沒有去過同志酒吧,以為會有好多情慾交錯的場面,事實上比較像是一間餐廳,人們喝酒和聊天,原來很多印象都來自電視劇或電影的情節。

這些整理延伸了其他討論,比如對男同志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情慾的畫面和想像為何會出現?gay吧的真實環境比起想像之中更不情慾,為何發生得更多的反而是蘭桂坊的直人酒吧?同學的回應非常主動,也有同學把一些個人其他與性別相關的經驗帶出來討論,整理的環節差不多用了兩個小時才完結。

後記

活動之後,系會同學、自治八樓成員及義工,也做了一次檢討會。大致上覺得參加者反應良好,如果日後有機會可以再做,唯有些部份需要再改進和討論,例如對現場同學反應的判斷是否準確?有沒有足夠的準備去回應?這種活動是否出於獵奇?獵奇是不是一個問題?一連串來回討論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帶來的是更進一步的思考﹐以及人之連結的可能。

8.1.2 港語學反對普教中集會

自治八樓於2015年4月7日收到港語學同學發出之電郵,指4月13日教育委員會會討論普教中事宜,將聯同港大、浸大、教育學院以及普教中學生關注組舉行集會,表態反對普教中,希望借用發電機。

自治八樓的物資既有來自於各方捐贈,也有成員自費或內部集資購買,由於發電機1999年居留權運動使用至今,現在有時需要維修,但性能還是良好,歴年以來支援過大小不同,友好或熟悉程度各異的社運團體及學生組織的行動、集會和活動。借出物資除了因為帶着資源共享的想法,透過這種互相幫助,自治八樓也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時可以因為交流而推動往後的合作,或是促成不同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聯繫。

對於港語學的運動及活動,自治八樓的朋友們都說不上掌握,所以除了借出發電機外,也邀請港語學參與自治八樓一個恆常聚會,希望可以對同學做的事情及想法有更多認識。港語學的朋友由於需要處理集會的事情安排了會議未能出席,但亦有提出另約日子,最後在4月19日和港語學同學見面,除互相認識外,同學簡介了港語學就普教中曾做過的事情,亦分享了他自己對普教中的看法。

8.2 grassroots queer concern group(gqc)/痴q線

組成
自治八樓一直醞釀並發生著關注性別、移工的運動,例如是早年發生的直人撐基層同志,與及長期與移工建立著互相支援的關係,並且有著連結不同運動、身份的人的目標,種種歷史孕育出營養豐富的土壤,使自治八樓成員和友好得以自主產生新的運動。

一年前,有一些長期關注性別、移民家務工的自治八樓成員和友好都關注到,在鬧得熱哄哄的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中,鮮有出現移工的聲音,而且,移工在移民、女性、家務勞動工人、同志不同身份揉合下的複雜處境,使他們成為沒有發言權的弱勢。因此,這些朋友便聚集在一起,以「與同志移工互相認識,讓他們知道性傾向歧視立法在香港的情況,協助他們在這方面及其他方面表達自己意見」為目的,接觸同志移工群體。為方便移工朋友認識,這些八樓的成員和友好便將這個聚合體命名為grassroots queer concern group/痴q線(下稱gqc)。

gqc以落區的形式,透過參與移工同志組織的假日活動,增長彼此的認識。在數次會面後,gqc嘗試把民間團體的立法建議書的大要翻譯成英文,派發給移工朋友閱讀,希望能帶起一些討論。然而他們的反應並不如預期中感興趣。

此後,gqc開始反思:在互相認識以前便設定目標,是否過早?他們是怎樣理解香港社會、香港的lgbt與他們的關係?他們著緊的是什麼、認為我們在做什麼事?我們憑什麼覺得他們要理睬我們?

在gqc的組合中,有人曾待在基層組織、有人經歷著漫長的抗爭與重建、有人打算花漫長的時間了解與自己有別的群體。gqc的成員都相信,不一定要有明確、快速達成的目標,互相認識、了解是一切的前提。首先,人與人建立關係便需要一定的時間,再者,在普遍使用中文、講廣東話的香港人的接觸面(如媒體、網絡、教育、日常生活)上,關於移工的訊息少之又少,gqc的成員明白,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理解這個群體,即使快速達成了一些具體的目標,亦無法真正促進移工對香港人/香港人對移工的交流。

所以,儘管互相認識這一步或許要花很長的時間,但gqc仍認為應當如此。

落區

落區,即是什麼?落區可能的意義是知道自己同個地下唔夠近,所以要走落去與其他生命互相認識,作為互相理解的開端,gqc成員在最初落區時,又或直至現時,都仍在參透落區意義,過程中任何一個相處點滴、任何一刻有別平時又或觸動的感覺,均會豐富落區的想像。gqc成員在周日參與移工同志組織的各類內部或對外活動時,這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在一星期內惟一一天假期,我們出現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有試過打排球、幫手打氣、天才表演比賽時幫手吶喊、試過有唔知做咩好企埋一二邊,有嘗試展開日常聊天撞過冷淡dead air好像講錯野,對方太快交出信任細訴戀愛工作歷程,又怕自己傾談成為另一種剝取………落區,亦是一個過程

一切仍然在摸索之中,前人經驗及網絡累積令gqc成員摸索的路行少了,但是還是要摸索。落區,而落區不是為了得到信任,是向移工同志表達我們願意花時間,願意和他們周日走在一起,落區是因為想表達我知道你我之間的差異,而你與我是在一起,漸漸地產生不同形狀的信任,這個信任。

落區 即是做什麼?講什麼?

現時的階段,穩定地出現後促成了一些基本信任、認識,成員開始和組織的負責人交流了活動資訊,並沒有預設立場,簡單地把本地我們所知稍稍分享,就出現,有一些是關於他們的需要,有一些是成員建議,效果各異。

例如:在香港同志驕傲遊行前一個周日落區,大概是問多句會否出席,然後是即興建議「你們去不到,那麼我把你們的聲音帶去」,然後,數個移工同志組織的成員就對著智能電話介紹她們組織的方向, 移工同志也即興建議唱歌。所以,「把移工同志聲音帶入同志遊行現場」這件事是如此jam出來,(而gqc成員亦在當日拍攝片段,把當時遊行人士的反應記錄給移工同志知道。)

又例如落區時的一刻以為不足道的小支援,有試過有姐姐出事,需要趕於傳真文件及執回行李,成員馬上幫手,也試過年度派對(連同其他移工小組群共同參加),戶外派對的音響突然失靈,gqc成員稍稍看見,馬上向自治八樓借出音響,他們竟然認為幫了一個大忙,感情突然增進。

再例如:向他們提出一些活動建議,會令成員明白對他們群體理解仍然很少。在落區期間多多少少會提供本地同志團體的資訊。1月中我們介紹了本地同志團體舉辦論壇,關於宗教與同志的討論,滿以為這有助連結,天主教與他們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亦誠意地安排朋友作翻譯,結果是此活動2名攪手出席,效果僅為「內容有義意,謝謝」。

移工同志組織在十年前便已成形,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群體建立到一定的內聚,亦與其他非以同志為基礎組成的移工團體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使他們能夠在這個對移工、同志不歡迎的環境下,舉辦第一屆屬於他們的migrant pride parade。由於香港同志遊行在星期六舉行,而移工姐妹只有星期日一天的假期,migrant pride parade便於香港同志遊行的翌日舉行活動。此前,gqc在香港同志遊行當日,於遊行隊伍中遊走,向參與者宣傳migrant pride parade,讓更多香港人知道同志移工及的migrant pride parade存在。migrant pride parade當日,到場參與遊行及發言支持,發言稿可參看:https://goo.gl/b6sK8s。gqc的發言及其他香港人的參與,使部份移工感受到支持、同行的力量,得到移工朋友的衷心感謝,gqc的成員感到鼓舞。

電影會

基於數次會面的認識與信任,同志移工友人邀請gqc參與一對同志移工的婚禮。聚會上,gqc向移工友人提出了辦電影會的建議。不久後的一個星期日,gqc與移工一同觀看了<T婆工廠>,這套紀錄片紀錄了一班在台灣工作的移工,因關廠、老闆欠薪而進行抗爭,而組織者在當中發現了可貴的同志情誼。電影勾起了移工姐妹在台灣工作的回憶,gqc與移工比以往有了進一步的交流。

未來

在過去一年的落區、活動交流裡,gqc的成員更為肯定了自己與移工建立關係的可能,亦被移工的接納所鼓舞。同時,gqc發現不少友人有志於認識同志移工,當中亦有在學的朋友打算在院校促進學生對移 工的認識,gqc的組成因而正在擴大中。未來,gqc會繼續以互相認識為最大目標,了解同志移工的處境和需要。

註:gqc堅持將他們稱為同志,而不是同性戀/雙性戀/…,是因為我們相信,情慾是流動的,而事實上,在自願和非自願、自主與非自主的種種原因底下,移工在伴侶、自我認同的選擇,也非恆久不變 ,難以單用一種身份來界定。再者,gqc不只是要爭取某一種身份被認同,而是不同的人都能被視作為人,其選擇都能被理解、尊重。

8.3 反對新界東北規劃抗爭

延續過去的參與,自治八樓兩名成員繼續以個人身份投入在反對新界東北規劃的抗爭之中。

2014-2016年的背景

立法會財委會偷步,在2014年6月新界東北規劃還未通過城規會之前,就先申請前期工程撥款,並在立法會上粗暴通過,及至2014年底,該計劃草案才遞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在遞交計劃後的2個月咨詢期內,村民及東北支援者在全港共收集得五萬多個反對意見,而委員卻在4月底經過兩日閉門審議,最終原封不動通過這個具爭議的計劃。

2015年12月31日,政府正式刊憲,將會開展前期工程的第一階段。政府的說法是前期工程主要去處理的是道路和水渠等,但其實整個工程經是把整個東北要收地的範圍圈起來,用工地來劃出不同區域。至於將會進行工程的部份,分明就有一些是房屋,亦即是第一階段的前期工程,已經會有村民被逐出家園。這不過是前期工程的第一階段,還有第二階段,還有主體工程的撥款還未在立法會通過。

東北支援者發現政府是把整個工程拆件上馬的,讓生活在裏面的人一點一點地消耗意志,生活不知道可以怎打算,而政府的所有程序都是那樣不透明,要去反抗根本就是見步行步的。比如刊憲,政府是在路邊的燈柱或者欄杆吊上一大疊文件,有些老村民不識字,識字的也很難會留意到,即使留意到,那大疊滿是編號的文件根本就看不懂。政府既沒派人去解釋,更會在日間別人上班上學的時間派人去村民家畫記號,回家後發現這些不明意思的怪符號,也是人心惶惶。

成員的參與及思考

其中一名成員由於工作及居住地與新界東北有一段距離,無法經常到村中參與組織工作;同時又由於重新去思考自己過往作為一個臨時支援性質的社運行動者,未免與村民太有距離,認識太少,對在地發生的狀態未能清晰地了解及掌握。所以正在摸索、思考,到底一個有距離的支援者可以做到些什麼。這個年度開始對古洞投入更多時間和關注,更在「草根媒體工作者實習計劃」的夥伴團體加入了古洞支援組,期望可以和參與的同學一起摸索和嘗試。

8.4 重建街坊

8.4.1 利東街行動

利東街原本的一些住戶和商戶,是開啟香港一代土地運動的先鋒。香港第一個由下而上、街坊自己主導的民間規劃方案,就是來自灣仔利東街h15關注組的「啞鈴方案」。街坊要求保存社區網絡、社區經濟和特色及基層的住屋權。市建局不單不接受這個街坊方案,更把它自己的推土機式重建方案,訛稱為有「啞鈴方案」的特色,發展了現在這個豪宅加貴價商場的重建項目。

而在往後被消滅後的十年裡,H15關注組的成員,包括一眾街坊和義工,未有放棄民主規劃運動,一直活躍於不同的土地運動,協助不同的街坊組織起來爭取權益。2015年12月13日,利東街的舊街坊重回利東街搞導賞以及地攤,重新向社會公眾發出十年不變的訴求︰城市規劃要民主化、社區網絡、社區經濟與特色要保存,以及可持續發展、基層住屋權要保障。

自治八樓過往在利東街的抗爭也有參與,期後亦持續支援重建街坊的抗爭,所以獲邀參與是次行動,自治八樓當然是義不容辭。在12月初,H15關注組、各區重建街坊,以及一眾前來支援的同學及朋友,在自治八樓這個地方聚合,商議行動對策。12月13日,一行約20人到達利東街,沿路按過往街舖的位置作介紹;保安員和便衣一直跟着隊伍,及不時勸喻小攤離開。當天利東街有聖誔節的慶祝活動,前來消費的人不絕,有幫忙做舞台音響的員工,以及路過的人會停下來聽街坊講故事,停下來罵的也有。以下是成員在行動之後的一點感受和紀錄。

持續任何一個向度的反抗——記刻意被抺去的歴史故事

如果不是因為和舊街坊一同回去行動,主動踏入利東街是可免則免了,每次路過望望新落成的大廈,只覺蒼涼,更遑論消費。

灣仔一帶變了很多,自從h15的項目開展之後,舊有庶民過生活的社區,漸漸被中高產小資情調所取代。廈門街的一邊開滿所謂有格調酒吧和食店,原本春園街金鳳茶餐廳的所在變了連鎖店,幸好還見到成發椰子,涼茶舖都在,而如果有那一天我再回來時,他們都不在了?曾經、在更早之前,春園街是一條庶民的食街,曾經,可能都有人,再來春園街的時候,發現一間常去的檔口再也找不著了,那個吃東西時聊上幾句的老朋友,在城市發展無法顧及基層生活的那條邊陲墜落後失散,卻不曾有機會講再見。不是什麼集體回憶不回憶,這種說法是把重要事情矮化成純綷生活情趣,真正在發生的是為人的生活和生存提供養份的根被切割出去。

有晚在金鐘上的士把物資運回九龍,車都不願停下,終於找到一台,司機老實不客氣地說,白人西裝客在中環上車,到灣仔走第二場繼續喝,一百元不用找。意即我們這些去九龍的生意,對這更的司機來說真不算什麼了,過海還嫌遠。

至於利東街呢?利東街已經沒有了,從此在地圖上消失,成為樓盤和商場項目其中一部分,公共的街道,變成私人管理。一個紅色顯眼的招牌,確是這樣寫着,英文,“Lee Tung Avenue”,市建局和地產商搶走一切,從空間、文化、甚至名字,說是24小時開放,不過是私有化的掩眼法,本來好地地一條街人人都隨時可用,告訴我「24小時開放」到底憑什麼?然後整整一條利東街「西洋化」,天橋連接往來不用落地,有點像去了澳門賭場推砌成的那種仿歐式風格,可能沒那麼財大氣粗,但有同一種虛偽,脫不了的俗氣。

極富民主精神,由街坊由下而上共同設計來,的「啞鈴方案」,街頭街尾高,中間矮,出現在街上了。然而,這絕對不是街坊的方案,該設計本身就是要關顧各人需要,讓當區的人可走可留有選擇,然而街坊已被趕走,設計概念卻被偷去用了,這本是經過密集的勞動,逐家逐戶敲了多少次門,開了不知多少次會,花好長的時間才得出來的成果。

有一個路過穿得甚四正的阿姨路過,看到我們拿大聲公講故仔,就邊走邊罵我們成班人去「人地嘅地方」搞事。這個人可能是買了喜滙的住客,也可能是對有不合乎既定秩序的事情憤恨。這句說話多麼惡毒,真正人無知則無恥,無恥則自以為無敵。事實上舊街坊被趕走,眼睜睜看着自己生活了好多年的地方變成了「人地嘅地方」,被發展吞噬了生活,聽到這句話時情何以堪?回到利東街的街坊卻沉得住氣。這樣轉折複雜的黑歴史沈重打在心上,就是應該一講再講,此生都要記得。

聖誔將至,這天在「利東街商場項目」舉行聖誔音樂活動,有小孩在台上表演色士風,我喜歡jazz,卻非常討厭jazz成為資本的裝飾,因為jazz也是從貧窮、從黑人的文化而來的,是另一個被掠奪的故事。總是在任何一個歴史時間點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發現到庶民和底層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被洗劫。

來之前朋友說這尤如一場「社區清洗」,我點頭稱是,親身到現場所見所感,其實又何止?香港這世代沒有戰爭,卻嚴如歴劫一場大屠殺,人沒了、地方沒了、相識的四散、努力所得被盗,能成為利潤的都被搶去變賣,再賣回給你。社區網絡何價?生活何價?人的尊嚴何價?唯有仍在泥沼中掙扎蜿蜒之路的人是光輝所在,在每一個清洗和屠殺的戰場之中,被打壓但再次站起來,持續戰鬥。

一個對都市發展提出異議的行動者
記於利東街行動之後、國際移民日之前
2015年12月15日

後記︰差不多10年前,曾經在春園街為舖戶做過些口述史訪問,雖然間段地會經過這條街,心中卻一直是當年的印像。可能太久沒有再繞到利東街附近,那天在本想去金鳳茶餐廳買奶茶,來回數次,卻不見她的踪影。後來朋友回應說,金鳳還在呀……

雖未到七老八十,可能我也漸漸追不上城市拆舊建新的速度了,像那些經過家門卻不懂回家的老人,快被社會淘汰,也有可能,是我不願接受眼前的一切,一直要記住舊貌,記住被趕走和被拋棄的人……

延伸閱讀更多關於h15和街坊抗爭︰

h15關注組
https://leetungvideo.wordpress.com/
https://h15concerngroup.wordpress.com/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
https://odaaghk.wordpress.com/

國際移民日總滙
國際移民日活動總匯

8.4.2 衙前圍村清拆

衙前圍村民經歷了三十多年漫長的收購重建,由最初的私人發展商,到近年的市區重建局,利用各種卑鄙手段迫遷。自市建局宣佈介入重建衙前圍村開始,由居民組成的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一直就村民商討原區安置和延續生計的問題,向市建局據理力爭。關注組成立以來,自治八樓在場地、物資或人力上都有提供支援。

在2012年,市建局動用《土地收回條例》,直接把衙前圍村收為官地強行發展,並把村民以佔用官地的罪名告上法庭。近日,各村民也相繼接到市建局聯同地政署的迫遷通知,毫不尊重村民在此經營居住多年的事實,連《土地收回條例》也懶得用,直接使用《土地雜項條例》,要求村民在2016年1月25號前離開,否則會強行清場,村民更要負上監禁和巨額罰款的風險,而且,按例財物可能更被全部充公。面對這個迫在眉睫的死線,各村民都精神困倦心力交瘁,生活在每天的惶恐之中。

自治八樓收到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和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的呼籲,希望各關注城市重建發展和基層生活空間的團體,加入向市建局抗議的聲援游擊戰,以各自的行動策略,到市建局樓下抗議。自治八樓的成員人數不多,獨力也難成事,於是再向其他友好學生組織、青年團體及一些個人發出支援邀請,可惜響應的人數未如理想。及後檢討過朋友們沒有回應的可能原因、自治八樓的內部狀況,都似乎未有足夠條件作出支援,這次的衙前圍聲援遊擊,終未能參與其中。

8.5 借用物資紀錄

時間
借物者
物資
活動/行動

4月5日
影行者
膠凳六張、三腳架兩支
影行者社區放映

4月11日
唐三
投映機
唐三放映 緬甸導演midi z 的三部曲 「歸鄉三部曲」——《歸來的人》(2011)、《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2012)、《冰毒》(2014)

4月13日
港語學
發電機
反對普教中集會

4月26日
Lenny
一對喇叭連架、擴音機、一對監聽用喇叭、音響線及電源線
反核嚎音樂會

5月3日
影行者
兩枝三腳架、五六張膠凳
影行者社區放映

5月11日
影行者
喇叭腳兩支
影行者未存在的故鄉拍攝

5月23日
學聯
發電機
港大論壇

5月26日-6月3日
理大學生會
投映機、投映幕
Poly六四紀念週

6月6日
影行者
一支竹、七張膠椅、五張小膠椅、兩支三腳架、一張方便檯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6月14日
家務工工會
音響
家務工工會國際家務工日活動

6月30日
女工會
發電機
七一街站

6月25日
open door/家傭同行
投映機
移工放映

7月1日
影行者
一個帳幕、大聲公一支、喇叭架兩支、椅約10-12張
七一街站

7月1日
聯區重建關注組
3至4張椅、1大聲公、1帳幕、8支竹
七一街站

7月5日
影行者
兩支三腳架、四支竹、一張方便​枱、十張膠凳、五張矮膠凳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7月17日
唐三
投影機
唐三放映

7月26日
印尼移工協會、印尼穆斯林移工協會
音響
朗讀可蘭經比賽

8月2日
影行者
音響、大帳篷、三支三腳架、一張方便檯、手拉車仔、二十張連膠櫈、五張矮膠櫈
影行者社區放映

9月3日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
大聲公
行動

9月6日
影行者
鐵車仔、有線咪、無線咪、二十張膠櫈、五張矮膠櫈、大帳篷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9月13日
東京街/福榮街及青山道/元州街重建關注組
音響、四張方便台、十張凳
深水埗禮物墟

10月03日
影行者
有線咪、鐵車、十張膠櫈、五張小膠凳、大帳篷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11月1日
影行者
帳篷、膠凳兩張、細膠凳、三張方便檯、腳架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12月6日
衙前圍村街坊
發電機
衙前圍村火災支援

12月20日
影行者
凳一棟、線轆、竹一枝、三腳架一枝、鐵車仔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12月27日
棚仔關注組
音響
《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街頭時裝表演

1月9日
影行者
凳一棟、兩支有線咪、兩張矮摺檯、兩支三腳架、鐵車仔、三支竹
影行者深水埗社區放映

1月13日
影行者
大聲公、無線咪
行動

1月28日
左翼21
投影機 ,電腦
講座

2月6日
工業傷亡權益會
兩枝燈
權益會活動

2月6日
棚仔關注組
音響
nomad nomad X 棚友仔 – 棚仔年宵市集

3月3日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
兩支大聲公
深水埗社區導賞團

3月26日
印尼穆斯林移工聯盟
音響
移工聯盟聚會

8.6 場地借用紀錄

日期
時間
借用場地活動
借用團體/個人

5月2日
Pm8:00-11:00
籌備會
自由文化音樂節2015

5月2日
Pm3:30
交流
血汗攻闖

5月5日
Pm8:00-11:00
重建街坊剪片
va

5月16日
Pm7:30
會議
重建街坊

5月16日
Am10:00
會議
佔領自發資訊台

5月20日
佔領期間補充訪問
佔領民間記者

6月9日
交流會
英國移工研究交流

7月12日
PM
重建街坊聚會
重建義工

7月12日
Pm2: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7月20日
pm8: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7月29日
pm8: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8月3日
pm8: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8月13日
pm8:00
會議
新界東北義工

9月4日
PM7: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10月27日
會議
va

11月7日
PM7:30
會議
va,港專同學

11月18日
PM7:30
會議
va

1月1日
Pm3:30
會議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

1月12日
pm7:00
導演交流會
Kelvin

1月12日
PM7: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1月14日
PM8:00
會議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會

2月6日
PM2:00
會議
衙前圍村義工

3月6日, 3月13日
Pm2:00-5:00
訪問
同根社

8.7 物資儲存

因應自治八樓多年來所結連,合作的組織及社群中,頗有一大部份均為來自草根基層的自務組織,資源缺乏,營運不易。有見及此,自治八樓在具體了解到不同的團/群體有所需要時,或具體地接獲要求時,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安排自治八樓部份空間,代為儲存團/群體的物資。有關團體為︰

在港印尼移工協會
居留權大學
居留權小學 superschool
k20-k23 深水埗重建區街坊
影行者

自治八樓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