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年中環街市檔位的人文關懷

當年中環街市檔位的人文關懷

這邊箱,深水埗明哥面對瘋狂加租,得到好心人幫助,讓他能用合理價錢在附近租得鋪位,繼續為區內低收入人士提供美食。好心人為了幫助明哥,提早結束自己的手袋生意,讓明哥能盡快般鋪。熱心市民得知好心人的義舉,都趕去手袋店入貨,讓好心老闆能不需為清貨結業操心。我們看到香港的美好,香港人的人情味。

那邊箱,香港人還是被迫與冷漠無情,只關心錢的制度打交道。十年前是房委會把街市、商場賣給領滙(現改名為領展)。然後是領滙加租,踢走小商戶,騰出地方給大財團。再然後是房委會把旗下的街市、商場領滙化。再再然後是領滙把沒有賺錢潛力的前房委會街市、商場拆售。再再再然後是完全不需要關心公眾形象的新業主干脆把華貴邨的街市關掉,居民在那裹買餸與它無關,又或者是用大幅加管理費,以高昂管理費把NGO趕走。

曾幾何時,香港的制度並非如比。我們的制度有人文關懷,人情味並非只存在於市民之間。於1938年落成的中環街市處處表現出當年工務局建築師對小商販的關懷。

中環街市於2003年被政府關閉,為賣地作準備。後來落入市建局手中,除了連接半山扶手電梯的部分開放給公眾使用外,基本上都是禁地,導致市民無機會了解街市以方便小商販為本的設計,明白在七十八年前,香港的公共建築如何為市民而建。

中環街市內約有285個檔位。與現在的政府街市不同,中環街市的檔位是「預製」,是整個街市建築與設計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非小商販搬進去做生意後再動手建的。換言之,1938年的小商販,只要成功租到中環街市檔位,有菜,或肉,便能馬上做生意,不需為搭建檔口費神,比現在的小商販幸福。賣菜、賣豬牛肉、賣雞,由於賣的貨品有別,對檔口自然有不同的要求。當年工務局的建築師便設計了五款不同的檔口,方便小商販。

那個社會階級明顯的殖民年代,高高在上的建築師並没有因為用家是小商販而馬虎了事。檔口為結構混凝土,表面以水磨石處理,再配以圓角,無論工能、視覺都盡善盡美。每層樓都有幾十個同樣以結構混凝土建造、水磨石處理、圓角設計的單車泊位,方便有單車的商販送貨到各區。中環街市建築師當然亦有透過空間佈局,增加採光與空氣流通,方便做生意的人,買餸的人。

幾年前,中文大學建築系三位學者:柏庭衞、顧大慶、胡佩玲,在他們對香港現代建築的硏究中如此形容中環街市:「現代主義建築的建築學價值存在於它的整理中,不僅僅是建築物本身,還有建築與城市和場地的關係;不僅僅是它的外觀,還有它的內部,以及內部和外部的關係;不僅僅是建築物的整體,還有它的局部。根據我們近年對香港的現代建築的功能、空間、場地、結構和材料等基本問題所展現出的設計智慧,我們肯定地認為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與當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最優秀的建築媲美。」中環街市便是這群建築物的代表。

也許你會問,這幢其貌不揚的建築物怎可能是世界級優秀作品。根據三位學者的研究,現在的中環街市的模樣是不當改造所致。在德輔道中一面的牆被拆掉重建,皇后大道一面的窗戶亦被不當改建,原來精緻活潑的白色小石混合褐色混凝土外牆被塗上深沉的綠色與灰色。

中環街市的前世今生,告訴我們香港如何由一個資源匱乏但重視市民建築的過去,走到富裕卻既空洞又貪婪的今天。既然我們明白中環街市的重要性與社會意羲,我們責無旁貸,必須鄭重要求市建局好好保育這幢充滿人文關懷的建築物,不但是建築物的外牆,而是它的內部空間佈局,好讓以後的香港人明白前人如何生活、有心人如何建設香港。

中環街市,由香港開埠初年至2003年,一個半世紀以來都是小商販做生意的街市。保育後的中環街市亦應該是小商販的做生意的街市。1938年的工務局建築師為香港建了一個劃時代的街市,2016年的市建局應承傳這個精神,令中環街市成為現代市集,小資本能創業、做生意的空間,而不是財團的另一個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