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建築設計也姓黨

建築設計也姓黨

據媒體統計,目前中國境內至少有十座白宮、三座凱旋門、一座巴黎鐵塔。,這種土豪式的建設,盲目地模仿外國的地標建築,表面上看來是因為無知,但實際上是一種對於自身文化的自卑、欠缺自信的行為。亦是多年來共產惟物主義的遺物,形成文化上的空洞感。人民急於尋求一個替代的形象,於是要借用外國一些富有「歷史感」的建築,來填補這個文化上的空虛。

諷刺的是,中國當代建築師人才輩出,作品絕對不丟人。以上的現象似乎只是一個過渡期。文化的覺悟需要時間,待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會修正過來。然而當局對這個等待失去耐性,更下發指令禁止建造「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的建築。消息傳出之後,建築界傳來嘩然,紛紛打聽甚麼才是不「奇怪」的建築。

其實自2014年開始,習近平就批評當時的建築「奇怪」。適逢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剛剛落成,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這個花名為「大褲襠(浪)」的前衛建築。筆者當時在外國建築師事務所打工,記得荷蘭建築師老闆緊張兮兮的問我們,這個突然的「建築評論」究竟所謂何事。是否代表以後的建築設計要經過國家審核等等。

中國對於現代建築的討論,糾纏在激烈而且多變的政治環境之中。當年的建築師如梁思成、楊廷寶等宗師,都曾經放洋留學,吸收當時正在萌芽的前衛現代建築。這一批建築師本來可以為中國建築帶來一番新氣象。例如梁思成就認為,東方的建築工法和系統,擁有向現代主義轉化的可能性。他認為東方建築以柱、樑為模組的空間-結構系統,在形式上與現代主義建築十分類似。據學者朱濤的考究,梁思成多次將中國古代木建築框架系統與現代的混凝土和鋼框架結構作出比較,希望可以探索出一種符合現代社會,又富有中華文民族特質的建築。

可惜的是,自50年代開始的政治運動,將這個方向打斷。這個時期的梁思成,收到各種形式,由上而下的政治壓力,寫下了一篇篇的自我「檢討」。這些批判包含了設計上和理論上的各個層面,否定了他努力20多年,在中國建築史、建築設計、以及建築教育的想法和理論。最後,朱濤的結論是:至1957年以後,直至改革開放,中國建築師不再有任何石油深度的建築討論。「風格僅僅淪為手法而已⋯建築師越來越精於在建築中看領導眼色,根據眼前政治情形,選擇其中一種合適的建築語言,或進行兩種或多種的結合。」[1]

時至今日,這種盲目的折衷主義帶來的災難,仍然隨處可見。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以為可以用政治控制設計、以政治凌駕建築師專業的思想。話雖如此,中共剛剛頒下的指令,還有一句「防止修建「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的建築物,而是要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方針」。文件似乎並非蓄意攻擊建築設計,而是更有反貪的意味。而且,在實際操作上亦未見到有任何意圖強行改變或批判建築設計。況且,在現時國內的經濟環境底下,不會有業主再好像幾年前一樣,追求外型標奇立異,卻又毫無原因,令人摸不着頭腦的古怪建築。

反而, 香港卻有局長,急於為高鐵工程的延誤和超支,批判當初奪得高鐵項目的總站設計,曲線地指控該設計浮誇。這不但對設計者不尊重,甚至是對建築師專業的否定,好像建築師説成大花筒一樣。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䁱夫的「去斯大林化」過程,就先從對建築師的批判着手,說建築師為了藝術外型,而犧牲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赫魯䁱夫的説法雖然貶低了建築師,但他亦有其「去斯大林化」的政治意圖,尚算用得有技巧。但局長批判建築師及其設計,卻似乎是希望為把關不力卸責,更有跟隨中央「口風」,企圖向建築界下達指導思想之嫌。其手法之笨拙,並沒有引起建築師奮而反撃,實在算執返身彩也!

--

註:

[1] 本段的資料參考自朱濤的「梁思成與他的時代一書」(Oxford,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