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聯署發聲】給香港政府的公開信——懇請不要把維港「海濱長廊化」

【聯署發聲】給香港政府的公開信——懇請不要把維港「海濱長廊化」

致海濱事務委員會、規劃署、康文署及發展局:

近期兩個關於維港海濱的發展方案—— 擴建星光大道及活化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的海濱地段為「海濱長廊」都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因而遇上阻力。這情況反映出公眾與政府對於海濱規劃有著不同的想像,有見及此,我們希望能梳理出一些公眾對海濱作為公共空間的意見及訴求,望能作為各政府部門日後擬定海濱規劃方向的參考。

【香港人的維港】

維港是香港旅遊業的重要資產。在尖沙咀、中環海濱等「黃金地段」發展旅遊設施無可厚非,但正正亦因為香港的海濱極具代表性,我們更需要顧及每一位香港市民都能共享這些寶貴的公共空間。

星光大道的原有設計方案由發展商委任的國際知名園境建築師James Corner及其團隊提出;而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對出海濱的活化因受惠於特區政府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其設計方案由建築署主理,當中考慮了區議會和市民的意見,亦大大參考了在2013年由中西區區議會和港大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合作制定的「西區海濱概念性總體規劃」。無疑,建築界與學術界的設計亮麗嶄新,但這些打造出來的「地標性建築」是純屬附合政府想像,還是一般市民的願景呢?

2.

西區海濱「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其中一張概念圖 (Credit: 建築署)

【海濱非商品】

星光大道原有的擴建方案和「西區海濱概念性總體規劃」都不約而同希望引入更多商店、食肆,增加人流並帶動在地經濟。若干的商業活動我們並不反對,但政府在規劃海濱時務必謹慎地引入——確保除了高檔次的商舖外,也必須要有一些價錢大眾化的(如小販)讓市民選擇。如果海濱只有高級臨海餐廳或者中產咖啡店,恐怕海濱長廊只會淪為商品。

毗鄰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的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又稱西環碼頭) 可說是時下最受歡迎的海濱公共空間。但西環碼頭從來不是「打造」出來的,它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意外。偏偏,這些organic並由市民發掘出來的公共空間,才最令人津津樂道。它本來的最大特色,在於沒有欄杆的阻檔下能看到日落,雨後更因為短暫積水,反射天空的倒影而成為「天空之鏡」,因而成為了市民的打卡熱點。而且地方自由度極高,沒有保安會來阻止你「做乜乜乜」。事實上,西環碼頭因其自由度高而於2013年獲得拓展公共空間「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由此可見,即使沒有商店、休閒設施等,只要有其特色之處,也能成為真正有本土特色及個性的地標,而當中花費極小(應該比建一個避雨亭便宜得多),這不是雙贏嗎?

3.

西環碼頭的「天空之鏡」(Credit: 香港巴士論壇的GY 7215)

【管理者不能「妺仔大過主人婆」】

關於在海濱進行的活動類型,市民希望能有更多可能性及自由度,並對其維持適當及最低限度規管。例如海濱能開放予公眾進行各種休閒球類運動、音樂表演、野餐、玩滑板等。事實上,能在海濱進行的活動類型大大受管理模式影響ㄧ期望相關部門在制定「使用守則」時能邀請使用者一起討論,共同制訂出雙方同意的使用及管理方式,以達至更有效的管理和空間使用。而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明白「管理」是要促進海濱作為公共空間的角色,而非「妹仔大過主人婆」,以「管理」名義扼殺應以巿民為主的公共空間。

4

這些使用守則合適嗎?有沒有與使用者共同磋商的空間? (Credit: 明報)

【圍欄是必須?】

香港是個安全至上的城市。在設計不同的設施時,政府首先的考慮是安全問題,外觀、美感及娛樂性只屬次要。這點大家都十分明白 ——政府想保障市民的安全,不想「孭鑊」。

可是,現在民間越來越多聲音反對加建圍欄,認為沒有需要兼且破壞景觀。早前,政府在毗鄰西環碼頭的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臨海地段(即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位置)加裝了圍欄而觸動了大家的神經。市民反應這麼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圍欄看上去十分醜陋和礙眼,令大家擔心若圍欄工程延伸到西環碼頭,會使本來享有的無敵大海景景觀受阻。雖然圍欄工程只會在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的臨海地段實施,而不會影響到西環碼頭,市民大眾在這次風波的反應揭示了大家對圍欄或欄杆類物體的反感。與其花錢花時間去建圍欄,為何我們不能好好利用天然資源——維多利亞港,給市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呢?

5

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臨海地段加建了樣版圍欄 (Credit: 西環居民Sam Choi)

無可否認,部分市民會擔心「沒有圍欄」的安全問題,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為何「圍攔 = 安全」?這些想法根本是多年來香港人慣了「被管理」的潛意識。西環碼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裏沒有圍欄,大家自由自在地活動,但有發生過墮海意外嗎?沒有。

再者,老實說,區區一排圍欄也不能阻隔決心要做危險活動的人;圍欄與安全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政府需要信任市民,相信他們會在一個沒有圍欄的海濱自律地活動,不會構成安全威脅。同時,市民亦須明白自己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政府實在不需要過份擔心和過度限制,否則只會「兩頭唔到岸」。

我們明白到有些家長擔心小孩在一個無圍欄的海濱活動會很危險,故我們希望政府的圍欄工程只覆蓋整個海濱的一部分,讓家長和小孩,以及想享用無敵大海景的市民都能善用我們的自然資源。若因過份擔心安全而在海濱統統加上了圍欄,我們最後只會得到了無生氣的海濱和趕走一些想親水的海濱使用者。譬如在大家十分關注的西環海濱,在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的一節可按原訂計劃加建圍欄,但我們期望西環碼頭的一節在往後的日子都能保持無圍欄的狀態,讓這個由市民發掘和開創的真正親水海濱得以延續。

【維港不應只是佈景板】

2015年施政報告中,政府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推廣親水文化,但在實行之際卻力有不逮,打破不了「海濱長廊化」的固有魔咒。我們的海濱長廊說醜不醜,但加了圍欄後,我們只能憑着雙眼去親水,卻無法觸及海水。我們觀賞着美麗的維港,名符其實「得個睇字」。究竟政府能否改變現在這個「睇得唔掂得」、眼看手勿動的「親水文化」呢?

「海濱長廊化」的結果是各區的海濱長廊規劃設計變得一式一樣,全部的Package都是有着冰冷的欄杆、不許市民躺下睡覺的長椅、康文署例牌大煞風景的橙色垃圾桶、「懶係歐洲式」的街燈同地磚、千奇百趣的規則、「周圍走唔俾你做乜乜乜」的管理人員。試問自己,你曾幾何時會真心想在那些「海濱長廊」Hea 一個下午?

6

了無生氣的設計——中環海濱長廊 (Credit: Wong Wing)

【真正的「世界級」】

跳出香港看看,其實不少城市已放棄「以欄杆把人海分隔」的過時設計,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好水。新加坡河濱以梯級式設計,讓遊人拾級而下親近水面。而在北歐的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也有類似設計,讓海和市民的生活自自然然融為一體——當嚴寒的冬天嶄露陽光時,人們便會聚於碼頭旁享受日光浴。哥本哈根甚至將運河的一節規劃作公共泳池,供市民於安全情況下戲水暢泳。就算沒有指引,丹麥人也會於夏天隨意跳進河裡散熱,享用免費的公共空間。當然,外國海濱設計未必能在香港應用(例如維港是個海港,外國的是河流),但這些例子顯示世界各地已紛紛向「欄杆化」說不,儘量把水體與人拉得更近。香港自稱「亞洲國際都會」,如果連這世界潮流也根不上,只會遭人笑柄。

7

8

上圖一:哥本哈根一節的河濱用作公共泳池 (Credit: MADEIN1987); 上圖二:新加坡的河濱以梯級式設計 (Credit: Singapore VR)

【總結:「海濱長廊化」乃舊式思維】

總括而言,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再以舊式思維把維港「海濱長廊化」。海濱需要的,是自由、有機、免費,並且是應由市民定義的公共空間。我們不需要淪為發展項目後花園的星光大道,更不需要甚麼地標式建築。

政府於構思一區的海濱發展時,必須顧及該區特色及市民意見。盼望以上能將眾多市民對維港海濱發展的意見清晰表達,縮窄市民與政府間對海濱發展方向想像的距離,亦期望政府能更多讓公眾參與在海濱規劃的討論和政策當中,能更深了解「海濱長廊」的真正意義。

究竟,我們需要的是「建在海濱旁的長廊」還是「與海濱連接的長廊」?

J.K. 和 M.C. 上

【為海濱發展發聲,請各位市民,簽名支持,一起共建海濱長廊。】

原文刊於
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