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對生命的執著

對生命的執著

在學校很多時候也碰到學生會這樣的問:社工是否就是義工?這個時候或許很多同工也會跟我一樣,用不同的例子去形容什麼是社工,而其中或許我們用得最多的,是社工是一份工作,社工是有工資的。然而再深思考,為什麼社工是一份工作,需要全職的工人去負責,為什麼社工值得有工資,或許這是一個同學未問下去的問題,卻是我們社工需要思考的問題。

昨晚在看港台的〈同行者〉劇集,劇情描述外展社工如何去處理個案,其中有一幕是一位工作員為死者而痛哭,或許痛哭並不是「專業」的行為,但卻充分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社工對人的執著,對生命的執著,這或許是其中一個社工成為工作的原因。

外展

回想在城大副學士畢業的最初一年,工作的地方就是一間青年中心的深宵外展工作,還記得那時隊長講解外展的工作,就是要與那些青年人「建立關係」,這句提醒對我的工作影響至今,沒有關係便難以進行深刻的溝通,亦很難開展與青年人一起的工作。外展工作亦不是什麼英雄式的拯救邊緣青年,而是每天的默默耕耘,外展工作的日常,就是恆久在球場坐一小時,或是與服務對象踢足球,在網吧打上一兩小時,最重要是透過過程,恆久地去與服務對象接觸,要讓青年人去了解及認識工作員,「建立關係」也不只是建立關係,最終是希望年青人與工作員有足夠的信任。

至於你問我劇情是否全對呢?深宵外展隊是否每晚也會有四五個社工一起工作呢?督導主任是否也會跟隨出隊呢?其實在現今資源緊拙的情況之下,晚上很難有四五個社工一起工作,大概一晚只會有兩至三個社工,因為同工或許需要處理日間的工作,而在全隊只有四五個人的情況之下,同工則需要輪替工作。而督導主任會否在晚上出現呢?我相信劇集的這個畫面是較難出現的,可是我的工作經驗卻是,只要同工致電督導主任,縱然他是在睡夢之中也會接聽電話,與同工一起處理情況,就同工的計劃給予他的專業意見。

同行者

社工與服務對象,是同行者的角色,而外展工作的其中一個相信,就是服務使用者的改變是基於與工作員的關係。或許有朋友會對劇情有疑問,為什麼社工不直接報警去找尋事主(Happy 仔),而是需要親自尋找呢?或許是由於未夠四十八小時。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是因為社工珍惜與服務使用者的關係,亦不希望「外力」會影響彼此之間的信任,因此社工不會輕易報警去尋找失踪的年青人。社工亦不希望與服務使用者有太大的「距離」,因為是同行,因為是在他的附近,故此在尋找青年的過程,最希望的就是服務使用者最熟悉的那個社工,能第一時間找到及接觸年青人。

執著

「社工,就是對生命有一股執著。」因此對這些青年人不離不棄,或許他們是社會上的邊緣青年,或許他們是吸毒者,或許他們是社團的份子,但是社工就是相信「改變」,相信未來會有一個介入的機會,一個可以改變「生命」的機會。而社工「同行」所等待的機會,就是希望服務使用者對問題有知性的理解,能夠由內想改變的覺悟。因此社工反對一切外在的強迫,如校園強制驗毒,因為強制的改變並不會持久,相反卻會令服務使用者不再信任其他人,與社會的距離亦會因此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