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大塌頂 管治文化腐朽徵兆

城大塌頂 管治文化腐朽徵兆

城市大學綜合會堂發生塌屋頂嚴重事故,若果當時有學生考試,足以做成重大災難,今次有3人受傷是不幸中之大幸。香港建築工程質量一向很高,為何會發生這種一般在三世界才出現的人為意外?究竟香港社會應汲取甚麼教訓?

根據建築圖則該天台設計負重為0.75kPa,即每平方米可承受76.5公斤重量,即使加上安全系數,每平方米亦只能承受約120公斤重量。

意外成因有三個可能:一是因為天台加了綠化工程,超出原來設計承載力,加上去水淤塞,即使泥土只有20厘米厚,雨水混入泥土後每平方米重量可達250公斤,超出設計一倍。二是屋頂在26年前興建時質量有問題,達不到設計標準。三是欠缺保養,屋頂金屬支架因長期銹蝕而變得脆弱。

以工程界的能力,上述意外成因完全可以人為預防,究竟責任誰屬?可能涉及三重漏洞:

首先是承建商理應有一位建築物條例下的「認可人士」負責批核,無論他決定需否入則,都應由該「認可人士」及註冊結構工程師承擔專業評估責任,可是現今出現羅生門,因為城大宣稱負責工程的認可人士否認由他執行及核准工程。

其二是城市大學物業管理部門與一般業主不同,部門內有建築師及工程師等專業人士,他們是否因簽訂綠化工程合同時加入「工程須符合一切相關法 例」條款,便以為將責任全部交由承建商一了百了,沒有獨立評估,更沒有考慮排水淤塞時的最壞情況?

林鄭月娥 急於求成 製造漏洞

上述兩項可能是個別人員一時失誤,但最大的漏洞源於政府決策,因為推動天台綠化要追溯至林鄭月娥擔任發展局長時期,她當年是否因急於求成,沒有修改建築物條例或要求專業部門制定相關守則便在社會大力推廣,以至多年來專業界和業主進行綠化工程時無規可循?屋宇署也隻眼開隻眼閉,造成制度漏洞。

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南丫海難和鉛水事件,每當經歷重大傷亡後才揭發政府部門因循苟且,監管程序後知後覺,究竟政府管治是否已從內部開始腐爛?就以林鄭月娥曾經以建築安全為由拆卸新界丁屋僭建物為例,結果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至今成為屋宇署管轄下的另一安全隱患,林鄭月娥當上政務司長後更成為政治忌諱。

本來專業部門的職責是以前瞻思維負起推動政策和監管責任,但積習已久、外行管內行的政務官文化和以特首牽頭、由上而下的政治掛帥文化,已大大削弱專業部門的士氣。特區成立以來從未就公務體系和管治文化進行重大改革,看來下任特首應將此列為優先議程。

化危為機 切忌矯枉過正

當今要務,除了徹查意外成因和責任外,切忌矯枉過正,因噎廢食,把天台綠化視為洪水猛獸。建築物環保工程是全球大勢所趨,由於氣候變化加劇,城市綠化對減低碳排放和改善環境日益重要。

香港有化危為機的能力,社會各界應視今次意外為契機,加快完善並推動環保建築工程。只須政府及専業界釐清各方責任,提升監管水平,新建築物在設計時加入綠化元素,完全無損結構安全;對於舊建築物,政府應協助業主區分不同類型的天台,即使負載力較低的天台不能鋪泥綠化,亦有很多可以加建較輕巧的太陽能發電板,足以符合安全標準,令香港追上零碳城市的世界潮流。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