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少年滋味不知愁?

少年滋味不知愁?

【文:陳為建 @進步教師同盟】

少年不知愁滋味,好似係,除非唔係。

五月廿七日剛剛看了張經緯導演的《少年滋味》公開首映,張導演2009年憑《音樂人生》贏得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今次的《少年滋味》也是一齣紀錄片,穿插著九位年紀由十歲到廿四歲的青少年的真實故事。不過,不要以為張導演真的跟你講青少年,一如《音樂人生》,張導演擅長的是透過青少年眼見的,去講述成年人的荒誕。

青春就像把碎布拼湊織出來的一幅被,甜酸苦辣都是一格故事,有些甜多一點,有些辣多一點,整體又好像色彩繽紛難以用寥寥一兩句去形容。片中的九位少年有才華洋溢但得不到父母珍重的,有天真爛漫抱擁自由的,有升學遇困難但樂於義工服務,有受到欺凌不喜歡上學的,各有各的人生,唯一共同點就是生命在一晚相交。在人海中,我們毫不起眼,但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別人的配角,而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但在我們當主角的戲裡,編劇往往不是自己。

九位青少年每一位都要活在成年人的期望中,一位十歲的小女孩算比較幸福,父母明白她要面對的事情,不會勉強她爭逐名次成績,但也無可耐何只可順着現今教育制度的玩法,不斷提醒她不同的死線。這位小女孩在九位當中最快樂,在戲裡表示即使做奴隸也有望天空的自由,然後哈哈大笑。相對九位青少年中另外一位同齡的小女孩,媽媽不斷要求她比其他人突出,雖然很喜歡音樂,小小年紀面對鏡頭抱怨所有時間都用來練琴,不諱言沒有玩耍的時間。究竟是父母喜歡音樂,還是自己真正喜歡音樂,好像已經不再重要。

其實,我們有否聆聽下一代的心裡話,還是我們只是不斷把我們的期望硬塞進他們的口裡。最深刻是一位廿四歲的陽光少年,學業不如人意,但喜歡當義工。日常做些可以糊口的課外活動教學工作,閒時當義工,但在母親的眼中,竟然因為不聽勸告到英國繼續升學而被標籤不是正常的後生仔。我們經常說社會一日千里,究竟明白社會進步有多快?已經快到跟我們的認知有多不同?我們認知的世界可以讓我們解答和管理下一代面對的問題嗎?若果你子女跟你說他想當YouTuber,並以此為生,你會有甚麼反應?

香港整個社會應該來個休整,大家一起停一停想一想,即使是放空,也有其價值,若果可以好好來個反思,更是生命中難得的機會。《少年滋味》應該不知愁,但香港的少年卻多愁,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們這一輩人沒有做好本份,為他們建構一個可以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教育制度和社會。

圖:《少年滋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