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哈哈台哈哈看平權

從哈哈台哈哈看平權

近日,為響應同志驕傲月,網路搞笑影片專頁「哈哈台」拍攝一段關於同志圈內生活的影片。影片中的同志角色活靈活現,貼近現實,不少網民紛紛讚好,但當中角色的性格值得大家再三討論。

影片中主角性格較陰柔,空閒時候喜愛幻想強悍的男性,特別是兩個男生的親密行為。影片最後,主角看到現實某男性陰柔地嬉水時,男主角被打破幻想,臉上露出不屑的表情。筆者明白影片希望襯托出兩者的衝突感,但一個表情卻表現出一種社會上普通現象- 拒c文化。

直至現今香港,同志地位都處於較低在的社會地位中。本港某主要電視台描繪同志為有女性陰柔氣質並性格不討好的角色。另一方面,媒體中所謂“優質”男士,住住聚焦於強悍身材和陽剛性格,潛移默化地不斷對男士特徵定型。同志圈內如是,同志朋友雖然呼叫著性別平權,但圈內同樣出現差別代遇的情況。例如比較陽剛氣質的同志指陰柔的同志為娘炮、娘娘腔、乸型等。這類詞語仍常被視為羞辱他人的字詞。另外同志交友軟件中以陽剛男同志的頭像為主流。彭于晏,Hero英雄是同志天菜,但黃祖藍扮演的「慳d啦baby」只是個供人發笑的主角。影片中相信是為了特顯同志不同性格,並嘗試拍攝出喜感,但製片人不知不覺誤跌禁區,造成部分同志反感。相信,如果製作人拍攝關於兩性關係時拿捏的準繩度會大大提高。

這影片更凸顯出普通的社會現象- 差別代遇。一九七○年代泰費爾(H. Taifel)與特諾(J. Turner)等人提倡的社會性認定理論,強調團體現象有不可化約的特性,也就是說無法以個人行為或心理的觀點圓滿解釋,個人必定某程度受團體製約。人以自我為歸類型態,並且聯繫跟自己相似特性的個體。當團體內受刺激後會產生強化作用(Accentuation Effect),影響會表現於態度、行為與情感方面。團體會淡化自己和所屬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誇大和其他團體的不同。政府,傳媒和學校刻意(或者不經意)刻畫出只有男與女的性別角色,所謂屬於該團體的性別資源會自然「歸邊」,但當性小眾被指出與主要群體性質有異時。負面評價,比較就會出現。

社會性比較理論更主張人常與別人比較,從而確立自我,上位者與上位者比較,下位者與下位者比較。俗語所謂「比上不足,比不有餘」,意思是當被社會壓迫,能成為一絲壓迫者,把其他團體比下去,則造成自我確立的用意。影片中,男主角再細分陽剛與陰柔同志後,刻意地露出不屑的表情,就是形成自我進一步壓迫。

那麼,筆者是否反對「男同志陽剛氣質」(gay masculinity),或者無限支持陰柔氣質的男同志呢?或者筆者要求社會無限大愛,永遠一視同仁呢?其實,筆者只欲指出,不論同志與否,某類型的事物總會較受喜愛,我們亦無心力對團體所有人大愛。為他者鼓勵加分,而不貶低別人,大概是香港最合適的呼應。當同志已經被政府,傳媒,各方各面的污名化和指惡意指控,為何還要在團體內再為性別氣質分高低層次呢?當手指頭指向別人,要求種種性別平權,又能否注意其餘手指指向自己?「做自己」就是同志應做的事,無論HEHE男神,還要「我是賤人bitch」,同志本應不是鐵板一塊,活出不同生活狀態才能呼應彩虹旗的意義。

筆者認為,性傾向歧視條例配合教育,傳媒等政策宣傳,必定能起關鍵作用,導正社會對同志的謬誤,消除同志面試的負面評價與差別代遇。同志在香港面對種種平等對待,不論是言語態度,知識謬誤,甚至是職場上不平等要求,均需盡快解決。現時香港已立法通過四項歧視條例,香港能否體現平等和尊嚴,讓同志走出來,發揮自身力量,關鍵在於第五道鎖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