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要製造恐懼去阻止等了太久的醫委會改革

醫委會改革等了十五年,幾經波折,改革方案終可提交立法會審議通過。但最後階段竟然又再起爭議,醫生及社會對引入大陸醫生及政府操控醫委會的憂慮越來越大,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投訴處理太慢、門檻太高卻沒有得到正視。見到的,卻只是不停製造恐懼和藉口,去蓋過需要解決的問題,去阻止改革。

病人投訴門檻太高的無奈

處理無數的醫療投訴時,常常聽到醫生們第一時間判斷和回應指程序無問題作。我亦聽到不少認識的醫生們擔心病人們會濫用投訴,我是明白甚至是同意的;但當有一些死亡及很不幸的個案,卻聽不到他們的同情及理解外,甚至覺得程序是正常的時候,雖然感到自己不是醫生,不敢隨便判斷,但其實開始會想,是否投訴或紀律研訊的門檻極高,令小市民卻步?是否應增加更多非業界的人士和病人組織代表等及投訴支援如專家証人等,才是有助爭取病人權益?

香港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於五年前治理十四個月大男童時,疑不慎令男童須切除右手一節無名指,男童父親需要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挑戰醫務委員會拒絕對陳展開紀律聆訊的決定,最後獲判勝訴,並下令撤銷醫委會決定,將案件發還予醫委會,並限定委員會須三十天之內重新展開研訊。我必須強調,案件還在審訊當中。但大家要想想,有多少市民可以負擔如此龐大金錢和精神,去面對醫委會的重重關卡?

醫生們真的想改革?

是的,我表明立場支持醫委會改革,特別是增加病人組織代表。不少醫生們真正的擔心,是病人權益和聲音過大。但我不認為會增加濫用投訴的情況,會更嚴重或離譜。因為,要確立投訴,仍是需要証據的。不少醫生表示支持改革醫委會,以加快投訴調查和紀律研訊。但當我看到前醫學會會長史泰祖早前建議,由醫生公投決定誰代表醫學會出任醫委會7個議席,卻遭到會董拒絕,最後更要被逼辭任醫學會。如此溫和的改革方案,也遭如此對待,我真的很懷疑醫學會有多願意改革。

有關改革令門檻降低,引入大陸醫生的憂慮

現時有機制把關,有限度註冊醫生需每年續牌,而醫管局亦只能以一年合約騁請有限度註冊醫生。能進來香港需要。便利海外醫生來港,是希望批准年限由一年增加至最多三年,增加吸引力,包括吸引海外唸醫科的香港人回港,但機制沒有改變。現時醫管局所聘請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全部畢業自海外英美澳加。而公立醫院是否聘請有限度註冊醫生,仍是需要由醫管局確立需要,而每一個案亦需要由醫委會審批。

而醫委會改革新增的4位業外委員,3位是由病人組織選出,1位是消委會代表。社會最擔心的降低門檻,引入大陸醫生,是需要他們同意才可以發生。病人組織會不擔心醫療質素嗎?

醫委會增加業外委員只是開始醫療改革的一小步

看到不少醫生們指醫患不應對立,我是同意的。但一有醫療事故新聞就見到左一句賣香港、右一句政棍乜乜乜,又或程序如何正常和無問題,恍惚提出問題的人就是最大問題;另一方面,支持醫改的一方以動輒就以「醫醫相衛」標籤醫生,我真的看不到如何做到醫患不對立。

不少朋友和選區內的居民在醫護界工作,在這事不表態,可能對朋友間關係和諧,政治風險等負面影響是最低的。但我不選擇這樣做,是因為認為直接指出問題,了解分歧,而不是視而不見,才是最好。我認為,醫委會增加三名病人組織及消委會代表,只是醫委會改革的一小步,而不是改革的終點,正面或負面效果都不應被過份誇大。這次方案無論通過與否,醫療改革其實還有漫漫長夜路。但醫委會改革等了十五年無寸進,哪怕是一小步,我認為需要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