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請不要誤會支持醫委會改革方案的人

《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草案)鬧得沸沸揚揚,無疑是兩種政治力量--(一)改善醫委會架構和效率(二)擔心大陸醫生湧現和醫委會組成不公--角力的結果。奇怪的是,前者是政治訴求,後者是對草案之不信任,兩者之間並無太多的議論空間,何解產生如此巨大的張力,甚至將社會再次推向對立面?

首先,醫生團體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港大任命副校長風波」證成了一旦政府易於操控醫委會,業界專業自主將受嚴重打擊;而草案獲通過將意味,「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的目標必然成為醫療政策的一環。即使草案沒有白紙黑字訂立降低執業門檻等目標,任何涉及引入有嚴格資格要求專才的政策必須嚴肅處理,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尤其香港市民長遠健康福祉攸關,更決不可輕率。

事實上,任何關心醫委會改革的人都無法對以上憂慮視若無睹。既然港人深明草案的魔鬼細節隱含著某種特洛伊木馬,那麼支持草案是否自毀長城的病狂表現?背後原因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所有香港人都關心本土醫療質素。在此基礎上,病人組織和醫生團體的關懷和利益都在同一陣線。因此,草案之爭議性絕非囿於大陸醫生會否湧港這個議題本身,而是各方如何理解這個草案的意義。對醫者而言,執業門檻,未來的醫療質素,病人的長遠利益可能是重中之重;但就病人及其家屬而言,今天的公義才俱有真正的意義。一句到尾,他們的終極關懷是病人在現行的醫療體制內有否被公平對待,能否有效捍衛自身的權益,而不是未來何年何月何日有可能發生的醫療制度危機。

有人質疑,只要政府願意抽起兩項備受爭議的條文,草案之爭議聲便會消弭於大氣之中,那麼政府不是始作俑者嗎?但細心思考下,我們不其然會問:病人組織及部分社會大眾為何甘願冒醫療制度危機之險,支持草案?

醫委會的制度和效率一向為人垢病。即使醫生及相關組織可能為改革醫委會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病人組織及社會大眾似乎未有感受到。正如政府未能取信於市民,必定是政府的責任;醫委會未能取信於病人及大眾,必定是醫學界之責。假若醫學界在過去的日子曾不斷推進醫委會改革,公眾絕無理由願意打開這個潘朵拉盒子,而不等待下一次的改革。然而,病人組織苦等15年,改革毫無寸進。從這角度看,草案無疑是對抗醫委會制度不公義的唯一機會。從是觀之,責難支持草案的人,並認為他們是與政府狼狽為奸,殘害醫療體制,出賣港人,明顯是捉錯用神,無視支持背後的正當理由。支持草案這種「搏一舖」的精神是如何被逼發出來,值得大家深思。

如上所述,本地醫療水平不容有失,因此醫學界反對草案之呼聲是擲地有聲,其立場值得我們支持。但請閣下謹記,當大眾目睹醫學界只動員反對草案,卻未全力動員遊說政府接受梁家騮議員所提的「6+6」方案(遑論由公民黨議員郭家麒提出的修訂方案),而醫委會改革只停留在無邊際之承諾上,必定有很多市民會懷疑醫學界推動改革之真誠。誠如杏林醒覺所言,「醫醫相衛」、「保護主義」、「醫療霸權」等,無助解決問題,更令社會矛盾加深,但一味反對草案亦無助舒緩當前的困局。支持方案,是為今天刻不容緩之改變;反對方案,是恐懼明天一去不回之丕變。兩者絕無孰是孰非之爭議。由是,只要我們切記雙方在是次醫委會改革之焦點有所不同,想必能夠建構更有意義的對話,而非停留於無的放矢之漫駡。如果連改革醫委會都做不好,我們如何進一步從對話和行動之中,建立我們嚮往的民主香港呢?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ant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