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職青」生存之道

自從接觸了「職青」這個字眼,就十分好奇社會上對它的看法。輸入「職青」一詞,發現沒有很多搜尋結果。轉變成「在職青年」後,才找到需要的。但是,裡面的報道和研究,都把「職青」的處境說得很艱難。似乎,當一個「職青」並不是一件很榮幸的事。

甚麼是「職青」?

先為「職青」下一個定義︰字面上就是在職青年。但青年的定義是甚麼?真實年齡還是心智年齡?真是見仁見智了。另一個對「職青」的負面形容就是「窮忙族」,意思就是即使日做夜做,即使不揮霍也好,經濟能力仍然處於貧窮狀態。(貧窮的定義人人不同,留待日後再討論吧﹗)而台灣也會稱這些為「青貧族」。說到底,大部份「職青」無法因為自己的「職」而得到滿足,而礙於「青」的身份,他們也因為經驗尚淺而無法向上爬。

「青」之錯

「年青」反而成為原罪—成為社會大學的「Freshman」,即使有再好的GPA和實習經驗,也跟實際上班有點不同。因為「年青」的不足,就想以「自我增值」以提升競爭力。香港的「自我增值」,被視為一個經濟主導的概念—因為要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才按照市場需要、發展空間來「自我增值」。而對於一些低學歷的「職青」,在「知識改變命運」的情況下,也自然想報讀進修課程。但學費貴難以進修、而且半工讀的生活確實難以應付。因此,無止境的「學海無涯」生活令「職青」難以完全只投入工作當中,相反更會走回「學青」的身份中,又或者互相重疊。

理想收入 V.S. 理想生活

本來,理想的收入是可以讓人較容易獲得理想的生活。然而在現今的生活中,似乎有更多不用金錢衡量的生活態度。作為「職青」,工作代表他們掛起成熟的形容詞,但經濟壓力往往令他們依賴家庭,使他們變回孩童。原來用自己收入可以建設自己想要的生活,慢慢的都變回聽從家人意見。現在的「職青」,到底有多少自主獨立的能力?又有多少可以在「將來」這個話題上與父母有相同的理念?

你覺得,自己值幾多錢?

「年青」本來就是一個本錢,不論是甚麼教育程度的年青人,都仍有可以發揮的機會和潛能。當然,一個純如白紙的年青人,在市場的叫價力未必很高。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年青人的文章,大約是問及年青人「如果你是老闆,你願意花多少錢聘請現在自己?」老實說,我也想自己的身價「有咁高得咁高」;但如果我是老闆,也會當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如何將「年青」突圍而出,也許就是「職青」比早已在職場打滾十多年的「老屎忽」,更要懂得突出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