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昇專輯回顧:這些人,那些人

回頭再聽陳昇的《這些人,那些人》,可謂是其音樂生涯的又一個分水嶺,他在此張及之後的專輯中,對待做音樂這回事,已從過往的較為隨意之心態去到一個(貌似)更「隨便」的地步。陳昇的《這些人,那些人》,無論是其被設計成一本小冊子的包裝上,和歌詞有時敘事式的寫法上(《一碗麵》),都宛如日記那般,它的較自由的表達形式,正好也配合和反映了,陳昇那不太care某些規則或者說是他更隨心的音樂態度。

《這些人,那些人》可以理解為是指曾經踏入過自己生命河流的人和事,而「我」又可能曾介入過「這些人,那些人」的生命軌跡中。輕彈淺吟的《引子》、由鋼琴演奏的《(橋)中央》、《(橋)這邊》及《(橋)那邊》,都能帶來一些泛黃的記憶,增添了專輯之懷舊氛圍;到源於一個真實故事的《狗臉的歲月》(講述他「年輕」時的朋友總想永遠凍結在年輕歲月裡),跟1985年的同名瑞典電影一樣,也是關於成長,歌曲有上海市立交響樂團的弦樂伴奏,仿佛更好地呈現青年的雄心壯志,但音樂和陳昇的演繹上又透著悲傷,令人對已回不去的歲月產生感觸或唏噓。

顏色變得更深的《去年在北海道》,如一杯較濃較苦的茶,歌中saxophone的吹奏,為這曲進一步帶來憔悴、落寞之感覺。而《在上海走開》的音樂,也是顯得深沉、也是有著怨曲般的憂鬱,其內浩蕩的弦樂和搖滾編制,給聽眾造成了更強烈、更激蕩的聽感衝擊(從較人深刻的intro之中即能夠體現得到)。專輯《這些人,那些人》的不少作品著重了情緒的渲染,有時甚至因此,或會表現得有些不「節制」,但無論如何,《這些人,那些人》通過類似的歌曲,令我們聽到一個歌手又再被刻得更高的生命刻度,陳昇那飽經風霜或有著歷練的聲音,為他的音樂「如虎添翼」,就像觸動我心的《青鳥日記》,若沒有他悲憫深刻、易碎善感又俱豪情的演繹,肯定會是失色不少。

有人曾經這樣評論過德裔美國作家Charles Bukowski的小說,是「某種犯忌的雄性動物之白日夢」,而我也可以借此來形容《這些人,那些人》內的某些作品——《布考斯基協奏曲》、《一碗麵》和《(本命)年》……喝酒愈來愈多的陳昇,也變得愈來愈「自言自語」、滿腹牢騷,他酒後般的歌聲,仿佛已脫離音樂的捆綁;他以寫短篇小說方式去撰寫的歌詞文字,亦更加天馬行空、能向外不斷地擴展、延伸。繼承了Bukowski不羈的創作風格的陳昇,於專輯內還了自己更多的自由,荒誕派的《一碗麵》,用弦樂或是俱童真的女聲來製造出灑脫之感覺,又從詼諧內透出了憤慨;回首自己人生的《(本命)年》,以有點感傷的旋律起行,但接著節奏一變,變成了三拍子的圓舞曲般,解構了前面音樂上的「固有確定性」。

看似散亂的《這些人,那些人》,有時會顯得「瘋狂」或失序,可陳昇在這專輯中,還是能夠讓聽眾心有戚戚然。《告訴(媽媽)》前奏內頗「提神」的saxophone勾勒後,其主歌部分卻見陰霾,又於觸動人的副歌內加大了此憂傷的雨勢(這歌帶著的中國婉約式韻味被陳昇下張作品中的《牡丹亭外》繼續傳承)。而結合蘇芮舊作和《小雪》的《(變)》,因有弦樂的加溫,更俱感染力或煽情性,那歲月的變幻、對時過境遷的感慨,被重新的編曲,以及陳昇跟蕭煌奇一個深情、一個嗓音高昂厚實的合作演繹,得到了色彩增強般的抒發。沉重的《青鳥日記》,像是用著電結他、鍵盤和saxophone的伴奏,便製造了冷風蕭蕭、雨雪撲面之場景,陳昇的此濃烈的創作,把他靈魂內滄桑的一面,完全地展露了出來。

專輯《這些人,那些人》,如其文案所說,會在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讓人傷感的大雨,它通過大量的弦樂和醒耳的saxophone烘托,更凸顯那屬於往日的情懷。但「當意念改變,如過眼雲煙」,陳昇又以「過去」的這把鑰匙,希望能打開自己的心鎖(尤其收場曲《(橋)那邊》,像泛起對舊情舊事釋然的微笑)。專輯《這些人,那些人》,既指歌者記憶中的別人,也指我們自己,「這是一場旁觀與主觀的音樂遊戲」,希望我們也可以像陳昇一樣,正面面向悲傷,把不願想起的過去,拋向天際、一覽無遺,然後不再神秘。

首選:(本命)年、(變)、《青鳥日記》
評分: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