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要笑老,這是我們的必然之路;不要罵小,這是我們的來時路。」

在7月時開展了有關訪問在職青年的專欄,邀請了一位高中女生和三位大專生(兩女一男)擔當記者。在訪問之前,我跟他們討論心目中的「職青」。結果,他們一致抗拒畢業後成為「職青」—即使出來工作可擁有獨立經濟能力,又或是減少家人的約束,但顯然他們並不嚮往這份「成人禮」。

選擇多︰工作不是唯一

學生畢業後,從前都被要求找工作賺錢養家。有部分借了學生貸款的畢業生,更需要盡快投身社會賺錢還債。然而在今次與學生對話時,三位大專生都提起畢業後想去旅行或工作假期,找工作的次序並不是優先。

工作假期在香港愈來愈盛行,根據2015年政府新聞公報,自二零零一年起,至今已有超過46 000名香港青年參與工作假期計劃 [註1]。三位大專生表示自己身邊也有認識人參與工作假期,包括到韓國從事教育工作,或在澳洲農場打工。其中一名女生表示︰「Working Holiday真係要Working,唔只係放假咁簡單。我覺得只係將工作地點由香港轉到國外,我一樣係要賺錢儲錢。」另外兩人都認為,海外交流會令他們眼光擴闊,是難得寶貴的經驗。

另外,賺錢除了養家以外,成家立室在中國傳統觀念也很重要。然而,「成家」在香港這個樓價高企的城市裡,的確並非易事。其中兩位大專生對買樓一事並不嚮往,一位大專女生說︰「我唔知10年後我會點諗,但呢一刻唔想買樓」,另一位大專女生表示︰「都未必買樓啦,諗都冇諗過,寧願拎啲錢去左旅行先。」至於就讀高中的女生則說︰「我覺得又唔可以淨係去玩嘅,可能出左嚟做野,會邊儲錢邊去旅行啦。」

當中,一位大專女生分享了一則經歷—「我表姐係創作歌手,佢父母好反對佢做呢件事。」本以為同樣愛音樂、嚮往自由的她會支持表姐的決定,她卻回答︰「佢本身讀Law (法律系),我覺得好嘥。」雖說心中有自己想做的事,但在現實中面對別人的夢想,她仍然會為對方冠上「不設實際」的標籤。

學生與職青︰自由與現實的拉据戰

學生畢業後,無可避免要「升讀」社會大學,成為打工仔。在訪問中,有已成為職青的受訪者這樣形容這個蛻變—從小學到大學,我們要守的規則愈來愈少,由小學發言前必須舉手,到中學時老師跟學生可以混熟,到大學甚至可以走堂。但由大學踏出社會,我們仿佛再被很多規條約束著。這種環境,不其然令一眾學生對「職青」生活卻步。

三位大專學生分享自己在讀書以外的生活,都感覺到他們的興趣廣泛,絕不局限於課室內。大專男生在校內有「上莊」,正在籌辦迎新營;一位大專女生參與香港電台的「社區參與廣播計劃」,製作文化節目;另一位大專女生則參與不同義務工作。畢業後苦悶的職場生活,難免跟現在多姿多彩的興趣有巨大反差。

一位大專女生說︰「我好驚人事關係,驚唔知點同老細、同事相處。」另一位大專男生說,雖然現在有做兼職銷售員一年多,算是有半隻腳踏入職場,但他坦言︰「見到啲Full-time同事好忙,冇得好似Part-time咁話唔返就唔返,都知道有分別嘅。」

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高中女生表示自己不想變作成人,提起最令她感受到被規範的事,是學校去沙灘旅行一定要穿著長褲。然而她認為「自己已經算好自由,至少宜家做錯野,老師、屋企人都會包容。學校校規又唔算太嚴,例如返學可以唔洗紮辮。但做大人就好似唔可以做錯野,要負起好多責任。」

從他們的回答中,令人反思在校求學多年,即使學懂不同知識,卻沒有教授做人處事的道理。再多的規則約束,也沒有讓學生懂得職場上的規則。

後記—「不要笑老,這是我們的必然之路;不要罵小,這是我們的來時路。」

講了那麼久,到底這次對談跟標題的引用有甚麼關係呢?

雖然他們還是學生,對「職青」的生活感到沒興趣、不憧憬。但工作始終是生活的必經階段,他們只可以選擇不沉悶的工作,但不可以逃避工作。「不要笑老,這是我們的必然之路」,是送給還在享受學生生涯的人,也許他們不想長大後成為自己最鄙視、捱生捱死的打工仔,但他們還是需要步入這個階段。

相反,看著學生們留戀耍幼稚的日子,努力說服自己長大後盡情玩樂,不要成為工作機器和樓奴。作為一個「職青」,會覺得他們太天真、不懂人間險惡。然而,我們還是學生時,難道沒有幻想過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嗎?「不要罵小,這是我們的來時路。」我們不能回到小時候,但願仍能喚起當初的純真與熱情。

註1:資料來源(另外,參考2016年1月文匯報報道,其數據為由2001年至2016年,工作假期參與人數為3萬人。因沒有實際報告顯示港人參與工作假期人數,故以政府新聞公報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