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真一點.街頭塗鴉|從柏林圍牆到胡志明市

小時候,曾經試過在家中的牆壁畫畫,當然是亂畫一通的淘氣之作,少不免要捱罵悔過。其時,家住觀塘,捱罵過後在街上看到黑漆漆的毛筆大字不單填滿牆壁,還有電燈柱、電箱和天橋底,當然會心有不甘,要與媽媽辯駁一番。「點解人哋畫得,我就唔畫得呀?」媽媽冷淡一句:「佢唔係响我屋企畫,我理鬼得佢呀!」當時的我似懂非懂,總之一句家規要守,就是要守。

唸大學時,第一次歐遊到德國,第一次認識到何謂街頭藝術。不僅在街頭,就連建築物外牆、車站、公園、餐廳,基本上在柏林,塗鴉是無處不在的。而柏林的街頭塗鴉,最震撼的必定是柏林圍牆。那時候,酷愛歷史課的我,雖然對柏林圍牆略有認識,但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從書本以外看到七彩斑斕的圍牆遺址,興奮的心情超越一切,完完全全把想要探索的歷史課題拋諸腦後,自顧不暇與一群同學爭相「集郵」,實行「有殺錯,無放過」,誓要把帶去的菲林悉數用盡方肯罷休。

事隔多年,幾個月前終於再有機會踏足柏林,再一次看看柏林圍牆。一個人的旅行,步伐放慢了,心思亦細密了。

眾所週知East Side Gallery是柏林圍牆最大規模的遺址,全長1.3公里,超過100幅塗鴉創作。但是,你可曾想過原本長達1878公里的圍牆,為何最後保留下來的會是這一段?分隔東西德的圍牆,為什麼選擇展示東德的部分,而不是西德的部分?樹立了接近30年,至1989年才倒下的圍牆,為什麼塗鴉作品上標示的完成年份大多是1990年?除了圖畫,塗鴉牆上用德文寫的語句又有什麼含意? 為何塗鴉牆除了德文,還可以見到多個不同國家的文字?十萬個為什麼,學校的歷史課本未有一一說明。尋根究底,深思細想,令旅行多了一重意義。

現在,人在越南,雖然我不再是一個遊客,但是學習慢活、學習思索,大街小巷的風景同樣耐人尋味。

IMG_9307

在胡志明市漫步,你會發現政府的廣告板無處不在,有的宣揚社會主義,有的慶祝建國40周年,反之街頭塗鴉形跡罕見。是因為城市的藝術氛圍不足?還是越南的創作者都不愛塗鴉?非也!依我觀察,胡志明市的文化藝術氣息其實可媲美不少國際城市,大大小小的café或書店裡,經常會碰上各色其式的畫展或藝術展;而不少商鋪、餐廳均會以塗鴉作為室內設計,形形式式,玩味十足。既然有相應的藝術條件,那何以找不著街頭塗鴉?再想深一層,再思考一下,似乎又找到一點點蛛絲馬跡。

西方的街頭塗鴉,大多是帶點反傳統、反社會的反叛創作,一方面表達意見,一方面尋求共鳴。但在獨權的越南,情況跟舊東德有點雷同,沒有言論和創作自由,亦沒有人會以塗鴉去反映對政府或現況的不滿,免得自招麻煩,受牢獄之苦。這亦解釋了為何在1989年以前,面向西德的圍牆塗鴉處處;相反,面向東德一面的圍牆則空空如也。當然,偶爾會有外國的塗鴉藝術家行經越南,他們會跟政府大玩游擊,半夜留痕;可惜,他們的塗鴉大多逃不過被刷洗乾淨的厄運,匆匆來亦匆匆去。

IMG_9323

如果說塗鴉的出現是社會民主進步的其中一個表徵, 越南的改革開放其實亦有跡可尋。在市中心的酒店區,一條不起眼的小巷,一個荒廢多年的倉庫,有一個名為3A Alternative Art Area的地方。有心人依循正途向政府申請,把空間改造,提倡街頭藝術。小資的手作品商鋪可以在這個獨特的藝術空間小本經營,加上一兩家雅緻的咖啡店,配襯著牆壁上大大小小的塗鴉創作,別具特色。有心人更會定期邀約不同的塗鴉畫家進行創作,豐富小巷面貌。雖然,創作者的創作訂明不能挑戰政府或觸及敏感的社會課題,但起碼塗鴉創作者在這個城市找到一個出口,令藝術普及,雅俗共賞。

塗鴉象徵民主,塗鴉亦可以為人帶來希望。舊有在西德圍牆上的塗鴉,有哀號、有憤怒、有恨愁;隨著圍牆的倒下,黑暗的塗鴉都一一消逝。取而代之, 由世界各地的塗鴉大師在圍牆倒下翌年,於東德廣大無痕的圍牆上記下了時代的變遷、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對世界和平的期許。牢不可破的圍牆都有倒下的一日,世界其實不停在轉。

在胡志明市,除了3A Station,還有一個叫Saigon Graffiti Club 的民間組織,他們自發向政府提出申請,爭取把更多的塗鴉注入社區,美化市容。在香港,我們亦有HKWALLS,甚至是針織塗鴉,他們均依循合法途徑,希望以塗鴉為我城加添色彩。可能你亦和我一樣,曾經因為年幼無知,錯過了曾灶財的墨寶而不自知;又或帶著走馬看花的心情,把有趣的塗鴉看成掠影,過目即忘。但是,只要你願意放慢腳步,放鬆心情去欣賞細看,我們的「屋企」其實可以更美,更有希望。

IMG_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