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使用公共空間對外傭而言根本是平常事

文:安

第一次在鵝頸橋底深入印尼家務工姐姐的「社區」去感受外傭聚會的情況,所見所聞比我們平日的刻板印象有很大分別。

一到埗我們便看見了一個為數有三十人左右的服裝設計班,外傭座在地上繪畫紙樣,導師則在前方用黑版講解。之後,她們又有常見的食物派對,談笑風生。也有人學習新娘化妝,製作小飾物和提袋。

其實外傭周日聚會在香港已有近三十年歷史。

這個香港人都習以為常的周日景色,雖然沒有增加市民和外傭的認知,但這個聚會的元素,卻是這個城市所缺乏 -例如周日聚會的小作坊,和最近興起的一些文化藝術工作坊何其相似。

兩者都是通過售賣小作品或舉辦興趣班,促進大家的交流和聯繫。但現在主辦一次工作坊的開支十分龐大,為求收支平衡活動少不免變得商業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外傭聚會卻輕而易舉的達到交流的效果。

此外,我們港人日常的交友聚會,偶爾少不免一次大吃大喝的放題,或是一杯昂貴的咖啡。但卻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席地而坐的野餐也可以很快樂。現在大家都用手機通訊,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卻變得疏遠。相反,雖然外傭都一樣用手機通訊,卻無阻她們定期一聚的動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仍然相當緊密。

當然,種種因素造就這個環境:例如市民對於聚會的默許,另外外傭身在異鄉,在僱主或中介公司都沒有協助的情況之下,聚會就成了一個共生,分享和交流的方式。外傭聚會也在側面反射這個城市的空白點,構成香港的其中一個特色,一個另類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