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會經濟】面面觀系列報導(系列二 推動環保回收經濟)

系列二: 推動環保回收經濟

文:欣

編按:在很多人的眼中,謀生,指的是在連鎖企業底下工作。經濟,必然以偌大的規模進行。然而,回歸社區,不以大集團為平台,在社區內發展小規模經濟,情況又會是怎樣?

8月1日,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及香港浸會大學主辦了「社會經濟及合作社政策論壇2016」。論壇涵蓋4個範疇,包括1) 改善合作社政策、2) 推動環保回收經濟、3) 推動社區小型食物生產、4) 發展社區貨幣 (例如時分劵)、5) 落實小販墟市政策。一眾社區經濟團體職工分享經驗之餘,向數位超級區議會的候選人提問,倘若當選,如何促使政府改善現行政策。

目前處境及困難

1)政府側重回收商人業務

綠慧公社的代表指出,在回收、再用和升級再造垃圾上,政府往往把焦點放在回收商人的業務,忽略再用和升級再造垃圾的可能性,對小規模的本土回收工業亦缺乏支援。

2)回收物料沒有「出路」

街坊回收的物料,沒有私人回收商願意出價收購,物料要不出售外地,要不跟普通垃圾一起運往堆填區。在政府設置的回收三色桶中,以膠樽無人問津的情況最為嚴重,因為再造膠樽的利潤極為低微。就膠樽回收,綠慧公社曾經向環保署署長查詢,對方表示知悉問題,但未知有何更理想的方法,為膠樽覓出路。

3)回收措施朝令夕改

在屯門良景邨,曾有一系列的廚餘回收行動,辦得十分成功,聲勢浩大,街坊亦已經習慣,把廚餘拿到回收站。然而,臨近區議會選舉,有區議員斥廚餘回收為社區帶來惡臭,遂把回收活動叫停。然而街坊已建立廚餘回收的習慣,十分可惜。

4)回收廢食油牌費高昂

政府推行「回收廢食油自願登記計劃」,目的是規管食油流向,以免再次被人食用。政府規定,食店只可以將用過的食油交給已經登記的回收商。他日立法之後,小型環保組織更需與大型回收商一樣,繳交昂貴的牌費,並完成繁複的登記手續。小型環保組織如綠慧公社,每月的回收量只以公升計,規模遠遠不及以噸計的大型回收商。高昂牌費,隨時令他們被迫停止生產。

5)「價低者得」招標原則排斥小型環團

政府提倡環保,但政府部門招標時,卻沒有以身作則,考慮環保元素,一味遵循「價低者得」的原則。環保工業的生產成本高,小型團體自然是價格競爭下的輸家。

超級區議會候選人回應摘要 (發言次序由抽籤決定)

1)街坊工友服務處 梁耀忠

基金、委員會民主化

(見「社會經濟及合作社政策論壇2016」– 社會經濟面面觀系列1- 改善合作社政策)

2)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何啟明

屋邨廚餘回收欠持續性

何啟明同意綠慧公社所言,政府的回收政策欠缺持續性。他以深水埗大坑東邨為例,房署出錢設置廚餘回收桶。居民已經建立廚餘回收的習慣之際,房署的資助便停止,因為要在下一條邨 (麗安邨) 推行計劃。時間一到,房署又把資助撤離。其實,房署有能力應付數條邨同時進行計劃,卻採取這種「時間到,資助停」的運作方針,令居民縱有把廚餘拿到回站的習慣,卻無法持久地實踐。

3)新民主同盟 關永業

「以物易物」環保檔攤

除了政府資助,關認為民間亦可發揮創意,善用廢棄資源。關舉例指自己曾經收到一批電燈,可能是店舖賣不完剩下的,於是他擺放檔攤,讓興趣的街坊拿走。不久以後,有街坊自發把一些不要的物資拿到檔攤,令關萌生「以物易物」檔攤的想法。

政府提供地方或租金資助

關認為長遠而言,擺放檔攤需要騰撥地方,或者一些資金資助。他直言政府財力去負擔,但往往把公帤浪費在大白象工程之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