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會經濟】面面觀系列報導(系列三 推動社區小型食物生產)

系列三:推動社區小型食物生產

文:欣

編按:在很多人的眼中,謀生,指的是在連鎖企業底下工作。經濟,必然以偌大的規模進行。然而,回歸社區,不以大集團為平台,在社區內發展小規模經濟,情況又會是怎樣?

8月1日,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及香港浸會大學主辦了「社會經濟及合作社政策論壇2016」。論壇涵蓋4個範疇,包括1) 改善合作社政策、2) 推動環保回收經濟、3) 推動社區小型食物生產、4) 發展社區貨幣 (例如時分劵)、5) 落實小販墟市政策。一眾社區經濟團體職工分享經驗之餘,向數位超級區議會的候選人提問,倘若當選,如何促使政府改善現行政策。

目前處境及困難

營運成本高昂

天姿作圍的代表闡述本地生產食的一系列好處,包括免除由外國空運、船運食品產生的大量碳排放,能有效保護環境。同時,她以團體製作蘿蔔糕的經驗作為例子,團體向有機小農購入甘荀和蘿蔔,又向本地豬場購入臘味,推動了本地不同的產業,長遠令本地產業變得多元。然而,目前本港的租金和食物生產經營食本都十分高昂,加上消費場所被財團壟斷,令小型食物生產者的經營環境十分困難。她續指出,在本地設置合法加工場地,最低消費門檻是一百萬元,令很多有心人卻步。


2) Cottage Food Laws (自製食物法案)

天資作圍向候選人提問。首先,美國Cottage Food Laws (自製食物法案)批准小型生產者,只要經過3個星期的訓練,而且家中有乾淨廚房,便可以合法在家生產,並在區外出售。

3) 社區生產中心

另外,民間有意見提出「社區生產中心」的方案,善用一些閒置空間,改裝成公共生產場所,例如共享廚房等 (事實上,根攄審計處報告,本港有百多間的閒置校舍,當中更有校舍被閒置30年) 。

有什麼問候選人?
天資作圍的代表詢問候選人,是否認同上述兩項政策能夠幫助街坊。再者,候選人當選以後,如何在議會上推動在家生產、以及共享空間,以協助小型食品生產商。

超級區議會候選人回應摘要 (發言次序由抽籤決定)

新民主同盟 關永業

自家製生產可豁免牌照規管

關永業認同自家製生產的理念。他直言,自己的想法可能比較極端,認為自家製生產,根本連牌照都不用申請,因為太多的牌照、規條限制,會令這小型生產無法持續和興旺。只要街坊光顧食物後沒有肚痛,自然對生產者建立信心,毋須透過發牌制度監管。

街坊工友服務處 梁耀忠

社會需走「回頭路」

梁耀忠認為小型食物生產讓市民簡單的方式維持生計,但隨着所謂的「社會進步」,政府對小型生產有太多規管,加上財團壟斷,令小本經營的環璄十分艱難。梁指出目前街上吃到的東西,絕大部分都是「味精野」,反觀以往六、七十年代,家庭生產的紅豆粥、麥芽夾餅等,基本上都不下味精,可見大財團的規劃性生產不比家庭式生產優勝。他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社會應走「回頭路」,重新重視和發展小型食物生產。

政府權力下放 少承擔 少制肘

梁認為政府應該權力下放,一些政策理應可以繞過政府,直接由議員來決策。他表示曾經在立法會上提出Cottage Food Laws (自製食物法案)討論,但政府卻擔心假如食品出現安全問題,市民會怪責政府為甚麼不規管。梁認為如果減少政府所需承擔的責任,小型生產所受到的制肘自然會減少。

公民黨 陳琬琛 (因要開會而遲到)

認同自家製食物生產

陳指出在梨木樹村,有街坊會在家中製作腸粉,然後「推車仔」,走到街上擺檔(「剪腸粉」),吸引不少大人小孩光顧。陳很認同這種自家製食物,並認為政府應該提供場地支持。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