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This is smart mobility, stupid!

潮流興寫blog,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又在網誌上重提「新界單車徑網絡」計劃,聲稱要串連出一條全長82公里,西起荃灣,經屯門、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東至馬鞍山的單車徑。

網民的反應大同小異:批評計劃拖延十數載有之、批評個別路段名不副實有之,名聞天下的「bike-walking」路段,踩幾十米就要落車推車,也早已經在各大媒體報導過了。

不過想深一層,之所以會出現斷截禾蟲式的單車徑,其實和政府對單車和行人在交通規劃中的定位大有關係。就以剛剛完成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諮詢為例,接近2公里的「單車散步」缺口,還是因為安全問題。有負責設計的朋友私下透露,海濱地段太窄,難以做到行人與單車的共享空間,運輸署強調人車分隔,亦要求雙向單車徑,假如設計上再照顧到踩單車時的舒適度,加多一行樹,就已經是8-10米的闊度。香港有幾多海濱可以有8-10米的闊度開辟為單車徑?又是土地問題。

要多些空間,填海與《保護海港條例》抵觸,其實還有其他辦法─向馬路重奪空間!

這便牽涉到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希望空間分佈是以車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基本的數字比較:全香港馬路與鄉郊道路的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即是4000公頃;標準雙向單車徑的闊度為4米,全長82公里的「新界單車徑網絡」也不過佔地0.328平方公里,只佔馬路總面積的0.82%。真係俾少少路都唔得?

全世界都在講Smart Mobility─其實就是看到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社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美國聯邦政府每年以天價維修供汽車行走的高速公路,電子道路收費不但是為了減輕交通擠塞,也是向道路駕駛者徵收維護道路的支出;相比起來,單車「高速公路」的維修成本僅為汽車的十分之一,香港的人口密度遠比美國的單車城市如波特蘭等為高,更有條件推動單車通勤,扭轉私家車失控增長的尾大不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