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與楊秀卓對談:從大地而來的藝術

2015年, 80多位香港人遠赴日本參加第六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2000年,由日本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創建,每三年一度於日本「越後妻有」舉行,即新潟縣十日町市及津南町,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之一。

80多名香港人中,有農夫、藝術家、大專生、中學生和義工,因〈大地予我〉項目 ── 一個以農業耕種為軸心的多元項目而聚首,一同前往「越後妻有」耕種、協助藝術家創作及認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了與公眾分享是次交流成果,Our Gallery聯同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生活館、馬寶寶社區農場及鄉土學社合辦〈大地予我〉回顧展。Our Gallery亦邀請了本地藝術家楊秀卓為是次展覽創作了數件作品。

楊秀卓畢業於香港大學藝術及比較文學系,曾於八、九十年代活躍於藝術創作,亦是一名退休視藝科老師。近年遊走於各中學講學,對藝術教育的熱誠未減,並深信藝術可以改變世界。 在〈大地予我〉回顧展開始前,楊老師接受Our Gallery的訪問,與我們分享他是次的創作經驗。

Our Gallery:
請您談談是次的創作的靈感來源及理念。

楊秀卓:
《泥土、辛勞、果實》是我很想做作品。它簡潔地道出了農民的生 活:農夫與土地的密切關係,每日辛苦耕作,到最後得到成果。Our Gallery提出了稻草人的idea,但是稻草人一離開農田,就失去它本來的意義。於是我將稻草人現代化,變成現代的藝術品。大地予我是展覽的主題,亦即是人與大地的關係。於是我就想在大地上尋找物料做創作。那時候我正在「一葉農莊」教中學生,留意到農場每星期都會接收很多廚餘,包括一堆椰子殼。椰子殼正是從大地中生長出來的,所以我用椰子殼創作了《快樂地歌唱》。

Our Gallery:
在您原本的idea中,《泥土、辛勞、果實》是放置在室內的作品嗎?

楊秀卓:
不是的。上年是國際泥土年,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制訂,提醒大家要關注泥土以及食物供應問題,原因是人類社會中可以用來種植的泥土愈來愈少。全球暖化、化學肥料、農藥、環境污染、酸雨等等,令地球的泥土無法再種植食物……於是我想用泥土創作。本來想在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田上砌一個直徑不少於10米的圓圈,上面置有農具及蔬果,表達農民的生活、與土地的關係,並呈現出天、地、人。但馬寶寶的田種滿植物,沒有位置可以讓我創作。《泥土、辛勞、果實》改在Gallery內展示,因為衛生的問題不可以用真正的泥土,我改用沙去象徵泥土,帶出同一個信息,提醒農夫不要再用農藥。

Our Gallery:
與〈大地予我〉團隊到「越後妻有」,對您是次創作有什麼影響?

楊秀卓:
我不是一個農夫,不懂如何耕田,亦很少勞動。在「越後妻有」的日子我有「落田」,做除草、淋水這些簡單的農務。但已足夠令我體驗到農民的辛苦。耕作是一件不簡單、不容易的事。一粒米、一棵菜的背後係好多好多的功夫。

Our Gallery:
幾位學生助手幫您完成是次的創作,與他們的互動如何影響您的作品?

楊秀卓:
三個學生助手中,兩個年紀較輕,都是非常smart的學生。年紀較長的,自中學時期開始跟隨我學習,有五年的時間。我邀請她和我合作、兩師徒一起創作。她提議做個「大肚婆」稻草人,我想了想,可以呀!「大肚婆」稻草人,很「得意」、大家都未見過。於是我們一起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idea。我不懂如何「車衫」,她懂。我負責出idea,她提供技術,大家有商有量。

Our Gallery:
請談談您是次與Our Gallery合作的經驗。

楊秀卓:
一路以來和我通電話、通email,Our Gallery提醒我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以及有哪些現場的因素要考慮……問的問題很細緻、清楚,一來一往其實在協助我去完成今次的創作。

歡迎公眾到Our Gallery參觀〈大地予我〉回顧展及欣賞楊秀卓的藝術作品!

展覽詳情:

〈大地予我〉回顧展
展期:2016年8月16日至11月6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間: 星期二至六: 12:30 – 19:00;星期日:13:00 – 17:00
地點:Our Gallery,灣仔軒尼詩道302-8號集成中心UG 10

回顧展期間亦會舉辦一連串推廣活動,歡迎有意了解相關議題的公眾人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