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式的「迷你一帶一路」

自2009年前1月,筆者在《信報》寫了一肩關於「城巿靈魂」的文章,說到每個城巿的巿民,在不同的時光隧道下,都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思想與價值觀,其量化的標準自是各有不同,但各地的靈魂均具一共通點,就是能像漏斗般把當地巿民的夢想匯集一起去發酵和孵化,成為那城巿,甚至是該國家以至全人類進步的動力。其動力也許只是柔性浪漫如荷塘上的漣漪,亦有可能是舉世震驚的巨浪,成為當地巿民或國民的里程碑,或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這多年構建「城巿靈魂」的推廣和展覽中,有幸地得到許多老中青的巿民支持和鼓勵。最近看到CY施政報告內,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四十多次,就觸動了筆者的何不先來個簡易可行的「港式一帶一路」,以解目前日益嚴峻的中港矛盾?亦可為未來特首的競逐者和支持者推行。也許就算未能全解果境,也能釋放點和平的份圍,為鄧小平那丕十年不變的宏願,露出曙光!

Screen Shot 2016-08-31 at 12.33.57 pm

港式的「一帶一路」的起點是始於筆者構建的「城巿靈魂」的下階梯。這下階梯的族譜包括遮打花園(1890)、維修後的終審法院(1912)、和平記念碑(1923)、皇后像廣場(1965)、愛丁堡廣場(二戰後中區填海)、香港大會堂(1869,1962)。從此群體,經過筆者現正構建和定位的建築聯系體(connector)與「城巿靈魂」的上階梯連接。自然地,「城巿靈魂」,上階梯的族譜--聖約翰座堂(1840)、前法國外方傳教會大樓(1917年改建)、督憲府(1855)與前政府合署--東翼(1954)、中翼(1956)與西翼(1958)。可喜的是,這組群已經歷了2012年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wentieth Century Heritage、ICOMOS)的文物警示,和國際建築師大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的支持和保護,得以完整地,落實成為2012年12月13日由律政司司長垊國強以「香港作為國際法律服務中心」的說法;並利用「一國兩制」的概念和法律意識,去構建和提升香港法律在仲裁和調停工作上的地位;先行先試,在香港設立海牙國際司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erivale Inernational Law)的第一個海外中心,為未來祖國的龐大和長遠的「一帶一路」立下基礎!

自然地,這港式的「迷你一帶一路」作了筆者「城巿靈魂」上下階梯的連貫後,更可在政府山下構建舊有的防空或逃難的隧道網,由拆掉後的Beaconsfield Arcade的舊址連貫至那列為法定古蹟的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下的drinking hole(筆者建議該隧道出入口,可以打造為地窖式的葡萄酒貯藏室和餐飲。而整條隧道亦可打造為香港歷史的檔案室和時光隧道,有利年青巿民和高消費、高質素的遊客的遊覽,為爭取全球人民對這東西交匯的城巿靈魂的認識和支持。

作完城巿靈魂的洗滌與感召下,又可步上亞畢諾道與雲咸街,外國記者俱樂部和藝穗會,亦可發揮港式「一帶一路」的新聞言論自由和藝術創造空間。其後就是雲咸街的中西繪畫創作,和賽馬會捐贈和即將開幕的「大館」。

由「大館」再轉入那港人讚賞的些利街行人電動梯,和那兩旁半露天式的美酒啤酒茶座,到達那極具保育和優化功用的中環街巿。自然地中環街巿的功能、保育和美化,亦是港式「一帶一路」的重要戰場。不過以筆者構建的港式「一帶一路」而論,這應是不成為主戰場。因為其解放應是指日可待。

由環街巿轉至國金一、二期與交易廣場,這又是港式「一帶一路」的另一景象。其商業、金融與高消費等功能,自然發揮,亦可盡量發揮早前的紐倫港、亞洲四小龍、「會生金蛋」等美譽的功用。這樣迴環的一日步行式的港式「一帶一路」,只要同心協力,自必得到習主席的支持,為祖國構建那跨洲式的「一帶一路」,作個良好示範。

筆者生性樂觀,綜觀歷年社會紛爭,總有點向好的發展,如政府山西座、中區警署的大竹棚,未來中環街巿的活化與城巿靈魂下階梯的構建。進而至未來筆者構思的西九文化區與西九高鐵站的融合,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與星光大道的連結等等,都是我們港式的「一帶一路」城巿的靈魂的枝葉!

最後,聽說CY已尋到退休後的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蔡瑩壁為義務的「港式一帶一路」助手;這豈非是筆者七月十二日獨立媒體內《皇后碼頭/一帶一路/港人智商》的「胡椒與食鹽」瓶蓋對調的前奏曲嗎?

李鉞(資深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