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八萬四千票的威脅

(一)
朱凱迪在新界西以票王姿態當選後,隨即收到比之前協助橫洲村村民反對收地時更迫切的暴力威脅。朱凱迪高舉的那個「反官商鄉黑」的口號,既然作為其競選的主要政綱,自不然是這一連串威嚇所務求剷除的目標之一。只是,原居民的權益問題由來已久,自有丁權以來,配合了港府高地價政策而來的龐大土地利益,早就吸引了各大地產商及黑社會勢力的注視。

近年備受注視的當然有長實恒地在鄉郊建屋造成的爭拗,陳茂波在上水古洞的一大片荒廢農地也成為了眾矢之的,而暴力收地,甚至是直接向寮屋傾倒泥頭等黑社會的威嚇手法亦是時有所聞。《竊聽風雲3》直接以原居民的土地交易作主線,而《五個小孩的校長》亦有一幕道出了非原居民的境況,這些電影固然把鄉郊土地問題放到鎂光燈下。但無論這些新聞與電影如何受到公眾關注而引起輿論壓力,卻從未有過像是次般高調地藐視法律的行徑。

與其說這些鄉郊勢力好像是變得更無法無天了,更準確的描述或者是他們至今從來沒有遇過同樣力度的對抗。英國租借殖民地初期對於新界的鄉村勢力本來就是無能為力,而1972年的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更是港英政府為了能順利發展新界而不得不已作出的讓步。到了97回歸勢成定局,基本法不但沒有趁機檢討這個不合理的制度,反而是明文保障原居民在港英政府下所擁有的所謂"合法"權益(1)。近年當土地問題愈發嚴重,政府再次開展對幾年原居民那盤根交錯的利益的挑戰,如林鄭月娥作為發展局局長之時就已選取了比較涇渭分明的僭建問題作為主戰場,可惜最終整件事還是無疾而終。

這些經驗不免讓鄉議局一眾地主村長認為原居民的利益關係是無法被撼動的。事實上,即使在相對公平的一人一票選舉下,也從來沒人膽敢以挑戰鄉村的這個利益集團作為參選政綱,特別是新界西,憑政綱獲得的額外選票畢竟難以彌補損失了大批原居民的支持,根本上連恐嚇的手段也毋須用上。

(二)

所以,朱凱迪對其來說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威脅。一年前八鄉南的區議會選舉,以土地正義作宗旨的朱凱迪得到了三分之一,即一千四百多張選票,以一個外來的挑戰者而言,這可算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或許繼續努力四年,他真能在鄉郊爭取到一個區議會議席也說不定,但總括來說,對於這批既得利益者,這個土地正義聯盟簡單點來說就是未成氣候。

相信不少人事前都認為朱凱迪參選立法會只會鎩羽而歸,並沒想過他會以八萬四千票的票王姿態奪得新界西的議席。但即便如此,如果連林鄭月娥都未有對鄉議局的實力做成有效的威脅,一個立法會議員真的值得用盡一切手段去影響其政治取態嗎?要說成為立法會議員的朱凱迪和2015年時落選區議員的他有什麼不同之處的話,立法會議員的權力所帶來的威脅,大概比不上八萬四千個願意明張目膽地表明對鄉郊利益勢力不滿的選民。如果單單是新界西已有八萬四千人為了一句「反官商鄉黑」而投票,可以預見未來數年香港人的矛頭將會直指丁權,而這場仗將不會如以往般容易處理。

以往,港英政府不願意與幾大原居民家族劍拔弩張是因為在亞洲其宗主國始終勢孤力弱,一不小心讓其聯繫清政府/民國/中共的話,局面將會一發不可收拾,畢竟在英軍接收新界之時,錦田的鄉民就曾聯同小撮中國軍隊作出過反抗(2)。回歸後,港府的施政則一直未能獲廣泛市民支持,而相比鄉郊的土地問題,政制事件主導了香港人的不滿情緒。如果今天政制改革暫時並無出路,土地問題成為所有人的焦點關注,丁權問題被放到枱面就只是時間問題。

更容易令其感到威脅的是,新界西的登記選民人數急劇上升,由2007年的71萬到今天的109萬,增幅達53%,遠超全港增幅的35%(3)。這批新登記的選民不少是自西鐵開通以及大批新樓落成後,從市區搬遷到新界西的市民。這些市民的湧入,就好像我們經歷新移民來港的情況,既帶來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亦對該區的政治生態造成嚴重改變。不難想像,即使未有開宗明義的對抗鄉郊利益集團的口號,後者也已經發現對於地區的操控正在逐漸流失,而如果今天對抗的鮮明旗幟已然出現,就不難理解為何這種高調的死亡恐嚇會發生在朱凱迪身上。或者,面對著八萬四千的香港市民,他們已經自覺沒有其他方法去維持一直擁有的利益與地位。

Note:
1. 基本法第三章第四十條 - “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何謂合法傳統權益當然備受爭拗,但既然基本法用獨立的一條去處理這種權益,最少也代表了其非一般香港居民所擁有這特性。
2. 葉靈鳳所著的香港的失落一書中就曾描述: 在四月十六這天,大埔有二千六百多鄉民,群起反對港府接管,雙方發生衝突,港府出動了軍隊武裝鎮壓
3. 1998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 -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199805/25/0525009.htm
2016 年立法會選舉投票率 - http://www.elections.gov.hk/legco2016/chi/tt_gc.html?1474095156986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