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興建公營街市 如同抱薪救火

有團體研究香港40多間公營街市,發現西貢對面海街市的空置率是在眾街市中最高(圖:菜譜子的香港家常

正當社會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興建公營街市,107動力在今個星期發表一項研究,發現食環處管理的街市空置率比政府所公佈的數字高,平均實際營運率僅僅達五成,個別街市的營運率更低於一成。團體更發現部份檔位被租用作貨倉或其他用途,令公營街市未能真正顧及市民需要,兼且浪費土地及公共資源。

此外,不同的政府文件顯示公營街市在食環處管理下,有不少環境改善工程的問題懸而未決。包括政府於2014年諮詢大圍街市租戶有關街市安裝空調事宜,即使是過了80%租戶同意安裝的門檻,直到本年六月工程仍停留在研究的階段;不少在街市經營的檔戶亦指出,街市出現食水管嚴重老化和銹蝕的情況,顯然署方更換喉管的效率不足;加上水務署只透過自願性質的計劃鼓勵業主和物業管理人定期檢查及保養供水系統,迄今只有約三成的公營街市獲得水務署的認證,可見政府不改一向官僚作風,對改善公營街市環境的態度消極。

諷刺的是,當年公營街市興建的宗旨,正正與現今公營街市的功能相違背。公營街市是由市政局於60年代開始興建,目的是為了遷置街邊的流動小販,改善街道的衛生環境及人流,並且滿足社區對小販貨品的需求。政府為流動小販提供特惠津貼及遷徙安排,鼓勵流動小販遷入建成的公營街市;當年的公營街市更設有扶手電梯及遊樂場等設施,極受普羅大眾歡迎,間接是提升了小販的營商環境。

可惜時移世易,隨著新鮮糧食店和大型超級市場大舉進入市埸,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消費者的購物模式也產生了巨變,以往市民依賴的公營街市亦失去部份傳統顧客群,導致公營街市的空置率偏高。

興建公營街市的計劃,是港督麥理浩改革香港社會的藍圖一部份。儘管當年政府採取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經濟政策,這一系列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卻代表著政府選擇性地對市場的干預(selective interventionism)。二、三十年後,公營街市的人流減少,空置率偏高,加上食環署近十多年來一直對公營街市營運及財政管理不善,近九成公營街市虧本經營,自零三年至今就一共消耗二十五億的公帑

j9

左為食環處管理的新墟街市,右為蝴蝶灣街市(左圖:頭條日報 右圖:經作者授權)

面對街市經營不善、空置率高,政府為了提升街市管理效率,讓私人公司承包管理,自負盈虧,令小販行業重返自由市場。若然大家有到過由私人承包管理的街市及公營街市,也會發現前者的環境比後者乾爽整潔、更寬敞舒適,衛生水平亦比後者更高,保障了公眾的健康。

不論是公營還是私營街市,都同樣面對著市場結構的轉變。既然政府無力提升公營街市的管理質素、無法改善公營街市的財政狀況,要求政府興建更多的公營街市,甚至奢望政府可以從而操縱消費品價格,恐怕到頭來不但無助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而是將更多公共資源投放在錯誤的地方,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