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略談中史科價值

近日香港社會對中史科的課程內容修訂議論紛紛,是非曲直留待各界自行評價,在此不再多談。承接關於中史科的熱議,筆者在此想略談中史科的存在價值,並借此拋磚引玉,希望引起社會對中史科的一點興趣及關注。

「讀中史可以鑑古知今,避免重蹈覆轍」,此乃老生常談,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便有類似論調。唐太宗在魏徵死後說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透過熟讀歷史、檢視歷史人物的功過,讓我們知道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但需要注意的是,鑑古知今不代表要照依歷史的教條不思變通、硬性地套用於現世。有關如何靈活運用歷史的教訓,有興趣的可以觀看我一篇以往的作品,在此亦不再多談。

現今香港普遍對中史科缺乏重視,大體原因在於其在職場上的價值相對較低,不能稱得上是一技之長。除了相關中國歷史的工作諸如教師及博物館導賞員等之外,似乎香港對於要求求職者具備豐富及專業的中國歷史知識的職位確是少之又少。然而,我所理解的中史科之價值遠遠不止停留於上述工作。學習中國歷史講求通曉古今治亂興衰,過程有不知多少計謀權術的交織與運用,我們於表面上看得到的是一層;背後看不到的又是另一層。高深的政治權術與帝王治術可謂中國數千年來各個政權興衰、江山輪流轉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即使到今時今日也未必能完全掌握。透過認識中國歷史,將這些權術、治術融會貫通,繼而便可以啟發政治智慧。北宋的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這除了是一本歷史書,同時也是給皇帝的專用教材,裡面談治亂興衰、管理及用人的經驗,而及無數人用鮮血寫成的教訓。於我而言,學習中史的最高成就是成為政治家或者官員,以歷史智慧在黑暗的政治下生存下來,並對社會進行管治。

遠的不說,就以當代香港政治人物為例,曾鈺成及黃毓民兩位可稱得上現今政治智慧水平甚高的政治人物。曾鈺成對於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了解可能比較鮮為人知,但無可否認的是其對中國歷史的治亂興衰有深入認識,在其專欄中不時有引用中國歷史來議論現實的文章。黃毓民被曾鈺成盛讚其發言水準極高,從黃毓民在議會內外的發言中也不難看出其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認識之深。

題外話,黃毓民以前曾主持一系列中國歷史的評論節目,在應考文憑試的前夕我堅持每晚也要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