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韻詩寫的香港新故事

圖:馬丁光影 Martin Aesthetics

欣賞了何韻詩的演唱會,我深信梅艷芳應該會以有何韻詩這個徒弟以自豪。雨傘運動對她來說可能是一個超乎想像的改變,但在改變的壓力下,她努力重新尋找自我,在艱難中重新定位,然後找到更多的想像與希望。結果,她在超乎想像的改變下,找到超乎想像的可能性。

何韻詩在雨傘運動後的《十八種香港》伊館站是很有意思的嘗試,但從她的表演裡還是看到一點忙亂與恐懼,在龐大的壓力下重新出發不容易,她很努力地說她的故事,但有時故事說得太用力就不美,訊息說得太白就失去感動的力量。一年多後,她好像終於將一切思緒整理好,以行動將想說的故事說好,訊息融化成表演、舞台上大大小小的符號,何韻詩好像不再是藝人,何韻詩就是何韻詩,在舞台上說香港人的故事。

很多人有說過這次演唱會「集體贊助」是具啟發性的「抗爭」模式,因為可以擺脫資本霸權的操控壟斷,但我認為更重要地方是何韻詩由一個被塑造出來的藝人,變成一個親力親為的香港人。沒有財團、品牌贊助,贊助單位變得多而小,但她會親力親為地四處謝票,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藝人。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她這做法聯合了不同地方的香港人,將香港人的生活帶入紅館。

另外,沒有贊助,她需要照顧的製作細節更多,但她除了自己要用心用力處理,也連動了不少有同樣想法的人,一起將事情做好。這種模式的重要在於打破了資本製造的虛偽,真誠地將一個香港人的故事說香港人聽。因為這種新模式,演唱會不再是純粹的消費產物,而是社區。因為何韻詩的呼籲,沒有螢光棒與大量花巧的「燈飾」,但為什麼絕大部份觀眾會聽到她的呼籲呢﹖因為他們不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而是一個有共同理念的社區成員。

以哲學家班雅明的說法,她是一個真正的說故事者,說故事者將自己最關懷的經驗與一個確實存在的聆聽者圈子分享,如果沒有這個聆聽者圈子,說故事與經驗分享就不可能發生。何韻詩過去接近兩年的嘗試,關鍵不只在於表演上的蛻變,而是重新打造了一個聆聽者的圈子,讓香港人的經驗得到分享的渠道。在香港,就只有她可以做到一個全黑的舞台,充滿了雨傘運動的符號與回憶。這次演唱會有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舞蹈員,有時何演唱時也只是坐下來看個別舞蹈員表演,而黑色的她不時被黑色的舞蹈員淹沒,分不清誰是誰。何是演唱會的主角吧?是,但她沒有去突出自己,反而努力將焦點放到其他人身上,這種精神,像黃色的雨傘。

這個演唱會當然有充足的排練,但舞蹈員不像其他演員會般似機械人,反而好像很有活力的自由個體,令舞台充滿生機。演唱會還有來自不同民族的表演者,也是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安排,不要想什麼左、右爭議,藝術會給你更有力量的說法。

舞台以黑色為主題,以何韻詩作曲、黃偉文填詞的《親愛的黑色》為主題曲,充滿了後雨傘運動的反思。「陽光都變黑/親愛的你如何自白」、「何解竟怕黑/真相總會如期大白」,動人而有意思關鍵字大概是她說的「想像」與「希望」。

看她在舞台上的型格,想起了梅艷芳的感染力,卻只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何韻詩。也許,香港等待這一種人出現等得久了,也太久了。因為,她才是新的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