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書談戰後初期本地足球發展 李峻嶸:足球和政治密不可分

新書談戰後初期本地足球發展  李峻嶸:足球和政治密不可分

(獨媒特約報導)理大專上學院講師李峻嶸早前出版《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他今日出席分享會,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任主持,二人談到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及足球和政治的關係。李峻嶸認為足球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和社會的關係和身分認同。「五、六十年代是香港足球最輝煌的年代,但一直沒有太多的記載。」李表示大學時讀到香港戰後的社會發展,大多是有關雙十暴動、六七暴動和麥理浩的黃金年代,對其他的社會動態沒有太多著墨,所以希望透過出版扣連足球、香港社會和政治的關係。

李峻嶸表示,寫書是因為自小已看愛香港足球;自己昨晚更去了看香港網球公開賽,大會昨日公布5人進入名人堂。他認為歷史非常重要,因為是對過往有功勞的人作肯定。

李峻嶸在中大政政系畢業,研究本地足球多年,他指一直都沒有太多人整理香港足球的歷史;父親更曾對他說香港是「遠東足球王國」,「睇波時都無人會講及香港足球的歷史」,例如本地盃賽的週年等;令他決定親自尋找答案。他強調必須透過論述才能激起對運動的興趣。

IMG_1968

重塑歷史

李認為,香港近年本土思潮興起,而當中的戀殖某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清楚處理香港歷史。他提到在研究中最驚訝是和球迷騷亂有關的歷史,因為原來和對殖民政權的不滿有關。

李峻嶸表示,在電影《點五步》中,故事結尾對八十年代表示讚好,但電影中卻沒有太多解釋。他認為,香港的八十年代曾發生多次騒動,社會不公平的情況亦顯而易見。「現時對七、八十年代的『美好想像』到底從何而來?」,他希望未來能透過研究重塑更多當年的歷史。

李又感到香港近年的視野越來越狹窄,甚至忽視了香港和廣東省及東南亞的關係,而自己和上一代球員對話中,有球員在南洋外訪時受到高規格接待,感到被視為球星。李認為現時的港人因為生活空間有限,從而塑造了狹窄的視野和眼光。

如何搜集足球史料?

李峻嶸稱,研究和搜集資料主要來自舊報紙、球員口述和在歷史檔案館尋找檔案。主持、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問到,台灣國史館有否相關的歷史資料,又問到何祥友為何沒有踢中華民國代表隊,想知道當中的詳情。他又自言「南華八十年代降班的騒動,我和楊森都有參加,但沒有燒野。」

IMG_1962

李回應稱,台灣沒有太多相關資料,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只有少許資料,但檔案的價值比想像中低。他表示何祥友已過身,首次踢港隊時是1954年亞運會,初時嶄露頭角便揀了香港隊,而另一滄海遺珠高寶強則因爲是公務員,所以揀選了代表香港隊。他表示,香港足總卻沒有做到檔案保存的工作,對此感到失望。呂大樂提到,近來發現有一本在戰前有本用英文所寫、和香港足球有關的書,翻譯作中文後成了文言文。

及後談到打假波的問題,呂表示,知道有港人參與賭博蘇格蘭較低組別的賽事,「只要運作好似係真既,就有得賭。」,加上足總屬下有不少分會,「只要有殻」的話便會易於控制,造成預備組有「不正常」的情況發生。

球迷忠誠隨年代而改變?

談到球迷的忠誠問題有否隨住年代而改變,李峻嶸認為,近年只有南華和傑志的運作較穩定,很難有很多球迷,而負責管理球隊的老闆和職員有轉變時,球隊會面目全非。「例如梁守志落山,球員亦會跟隨過檔。」球迷對球會的認同感和支持度難以維持。

呂大樂稱基於上述情況,所以球迷是很苦惱。他認為球迷文化其實很值得研究,例如上一個年代的球迷生活,「花墟在平日都可以爆棚,點解?」但他指口述史不太可靠,「球員可能贏同輸都會記錯。」

IMG_1957

香港認同和中國認同

李峻嶸又指,全球化是香港足球衰落的主因之一,笑言禁播英超才能令本地足球「搞得起」。談到近年中港矛盾和港足多了不少港人支持,李認為,1975年亞洲盃預賽,香港對北韓是重要的象徵,球迷在沒有中華民國隊競逐下,支持香港是理所當然。

李其後分析,重點是如何理解香港認同和中國認同,並強調足球必然是矛盾,因為必然有優勝劣敗,但中港對賽的內涵卻一直在演變。在2004年世界盃外圍賽,香港 0:7 不敵中國,成功力阻中國晉級,他指當時尚算是球場上的競技。

而去年的「中港矛盾」是緣自中國足協的海報歧視,但香港足協的海報卻「同樣歧視」。他嘆道,港人對身份認同只限於90分鐘,「黃洋同徐德帥係個90分鐘係香港人,但街上有廣府話口音的大媽則不是香港人。」

記者: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