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興建公營街市誰得益?

官涌街市 (圖片來源:頭條日報

筆者上一篇的文章提到,在市場及人口結構的轉變下,公營街市的人流少、空置多;有研究更發現丟空的檔口被擅改土地用途,成為貯存貨物的空間,變相佔用公共資源經營貨倉。另一邊廂,由私人承包的街市被指檔位租金高昂,令物價騰貴,損害基層市民的利益,故有不少團體及人士要求興建更多公營街市,認為租金低廉有助商販降低貨品價格,從而引入更多競爭,惠及基層消費者。

「低廉租金能惠及消費者」這個說法實際上有漏洞。租金成本部份的確會轉嫁給消費者,但當消費者人數上升,每個消費者需承擔的租金成本會被分攤。另一方面,低廉租金亦會衍生其他問題:每一個檔口的經營會令街市整體的貨品種類更多元,這種界外利益(externality)會提升街市本身的價值,吸引人流。當一個街市的人流減少,令某些商舖經營出現困難而結業;空置的檔口會重新公開讓商販競投,但由於廉租難以為商販提供増加營業額動力,投得檔口的商戶遂而把檔口丟空,又或改成貨倉。這樣一來,該街市整體的貨品種類會減少,人流變得更少;基於營商環境欠佳,商販只願意用更低的價錢去競投,拖低街市檔口的租金。這個惡性循環一直在政府管理的街市內上演,造成一個個「死場」、一個個「迷你倉」。

從以上可見,政府以低於市場的定價租出檔口,不一定符合公眾利益。那麼,由私人承包的街市,又是否一定違背公眾利益?

由私人承包的街市,經常被指責壟斷當區的食品市埸,推高食品價格。可是想深一層,製造壟斷局面的元凶,往往與早期的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關係。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教授曾指,顧客選擇街市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地點優越、交通便利」。貨品的價格若要具競爭力,就必須賦予消費者選擇及議價的能力,那就須要在同一地區內建立多個交通便利的消費地點。

然而,部份公共屋邨地區處於偏遠的位置,該區的街市則成為基層市民唯一消費的地方,正是導致市場壟斷的一大因素。就以天水圍為例,根據香港大學於零八年進行的研究,當年天水圍市鎮的規劃是讓每一個屋邨有足夠的配套設備(包括一個街市),無須另設市中心,而這種規劃就使到區內缺乏完善的交通網絡,居民須步行至少20分鐘到其他地點買餸,間接為商戶營造壟斷的環境。加上市鎮的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令區內缺乏有活力的本土經濟;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消費品選擇數量減少,價格偏高,加重居民消費開支,亦減低其消費意欲,甚至出現跨區買餸的情況,使得本區供應商推高的貨品價格以抵償成本,形成另一個惡性循環。

再看屯門,即使每一個公共屋邨有集團承租或管理的商場街市設施,但區內的交通配套令居民較容易到鄰近中心的新墟街市消費,造就了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屋邨內集團承租的街市自然亦要就此調整商舗內的價格,使到某一些貨品比新墟街市便宜8%至26%。不論此舉是否如某些媒體所描繪成的集團「價格操控」,也不能否認在相對較完善的社區規劃之下,集團也得向自由競爭的價格作出回應,讓消費者得益。

由此看來,要說壟斷市場之責,理應歸咎於政府市區規劃失當,並應敦促政府著手解決交通及社區配套。若只單一控訴集團影響市民生計,要求政府興建廉租街市,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非能維護公眾利益。

政府近年來積極發展新市鎮,增加公屋單位。橫洲一事弄得滿城風雨,倘若政府打算在該區分階段興建公屋,要保障基層的利益,就必須借鑑以往城規失敗的例子,免得讓橫洲「變成另一個天水圍」,自製市埸壟斷的陷阱,令居民生活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