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部世界》第二集——人與機械人,誰真誰假,重要嗎?

註:微劇透

西部世界的劇情進展至第二集,仍沒有如預期般開始討論人工智能的問題,反而透過新角色威廉引起觀眾對「概念認知」與「機械人和人類的分別」的反思。一開始觀看首集西部世界時,相信不少觀眾會和我一樣,暗暗猜想每個劇中的角色是否機械人打扮。結果,原來劇集首十分鐘出場的角色全都是機械人,而人類只有殘忍殺害泰迪的黑衣人。西部世界的編劇刻意在首集先向觀眾下了一個馬威:向觀眾展示機械人的「能耐」,從外觀與言行都難以分辨出機械人與人類。而在第二集中,編劇將這個迷思透過威廉展開討論,

進入樂園前,威廉好奇地詢問接待生:「你是真實的嗎?」,接待生則回道:「如果你無法分辨,這還重要嗎?」(”Are you real?” “Well if you can't tell, does it matter?)威廉的話說明了他沒有辦法去判斷接待生是否人類,但而為何威廉會有如此判斷?人類是甚麼,機械人是甚麼?讓我們以這段對白作核心,開始今集的討論。

我們如何介定一個生命?如果我們翻開小學的常識書,會發現其中定義生命的準則,包括有呼吸,繁殖,排泄,進食等等的數種定義,任何事物只要完全符合這幾種準則,都會被定性為生命。用這方法分辦生命的確非常準確,和許多科學驗証方法一樣,幾乎都不會有錯誤的可能。但事實上這種定義的參考價值有多大,我們日常生活中真的是使用這些科學方法去判斷眼前人是否有生命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認識一個陌生人時,絕不會去考究其有沒有呼吸,有沒有排泄,去看看他/它是否真正的人類,而非機械人或雕像。相反,我們大多是依靠我們的直覺去判斷。這種直覺難以解釋,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一眼就知道」。柏拉圖曾作出一個想法,他認為世間萬物的背後都有一個「理型的概念」存在,這種概念便是事物在人理性認知上的「概念」或「模樣」,例如一個「人」的概念可能是擁有四肢,有五官,有理性思想等,而柏拉圖認為事物在主觀世界中會有不同且浮動的形態,在理型世界中「概念」卻是永恆不變。但另一方面,試想如果你看到楊過,儘管他缺了一隻手,但你絕對不會認為他不是一個人,這是因為概念是一個不變但難以捉摸的標淮,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直覺中的「人」是擁有一個標淮,但卻難以去描述、難以理解這個標淮是甚麼。

劇集中的威廉正正是遇上了這個困難:眼前的接待生就是一個人類的樣子,符合了自己對人類的標淮,但就是認為她有一點不對勁。而接待生的回答則更有意思,「如果你分辨不到的話,是真是假重要嗎?」,她這一句話實際上就是狠狠在我們一直依賴的認知系統上打了一巴掌: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根本都是靠這種連我們自己都不肯定的定義去分辨萬物,嘗試定義,再以一個「信」字去相信這個判斷,到我們需要認真反思這個定義時,我們卻解釋不來。換言之,西部世界想指出的是,如果我們是憑直覺去判斷你身邊的人是否人類的話,其實我們並不理性,只是靠直覺地去「相信」。

其實,接待生是人還是機械人,決定權其實在威廉處,亦在各位觀眾的心中。西部世界就認知系統的問題給予了一個答案:人的認知系統只能靠人自己決定,接待生是人還是機械人的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哪一個答案。

你又相信這答案嗎?

隨著《西部世界》的劇情開始埋下伏線,劇情值得討論的問題相信會越來越多,微粒將會再就《西部世界》撰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