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邨巴被邊緣化?地位應提升?

邨巴被邊緣化?地位應提升?

原題為《評非專營公共巴士服務政策研究》

公共巴士同業聯會與城市大學進行的香港非專營公共巴士服務政策研究於日前(10月18日)發佈。研究中提出了多項改革非專營巴士定位、規管架構、牌證申請程序等的建議。

研究提議為邨巴服務提供規劃和路線重組指引,本組認為從公共運輸的角度上看不無道理。正如本組較早前評論小巴加座的政策建議時所述,專營巴士和小巴在現時運輸政策中本同屬輔助角色,理應整合處理,故此比小巴更接近專營巴士的邨巴其實亦應該納入規劃交通服務的整體考慮內,以善用資源。惟公共巴士同業聯會主席黃良柏一直反對增發邨巴牌,基於此立場下,聯會卻又推動非專營巴士在運輸模式中提升地位,難免為其帶來推高牌價的嫌疑。

研究亦建議向旅遊巴及保姆車等邨巴以外的非專營巴士豁免全面審查車隊以簡化牌證申請。本組明白繁瑣的文件遞交和行政程序有機會對小型營辦商構成相當行政成本,但旅遊巴及保姆車接載的是一條條人命,萬一車輛因疏於檢查而在服務中發生故障,嚴重時或會造成人命傷亡。全面審查車隊的制度正正對保障車輛和乘客安全起重要保險作用,若要以犧牲乘客乘車安全來換取營辦商減少營運成本,本組恕不敢苟同(更不論不幸發生意外時,營辦商隨時需付上更大代價。)

另外,根據報章報道,新聞發佈會上有業者指摘政府去年提出加批僅限接載學童的校巴牌照會為業界運作帶來混亂,參與研究的城大教授葉毅明亦指政府對學童出生數據有所掌握,故不應因短暫的服務短缺而擾亂業內校巴供求。本組不否認政府在處理校巴服務不足的問題上有不完善之處,但掌握學童出生數據與預計校巴實際供求是兩回事,因為每年學童會到哪間學校上學,是否造成交通需求,其需求又是否要由校巴服務解決,均存有很多變數(尤其是私立學校的學生)。事實上,業界一方面拒絕政府批出新的非專營巴士牌照,一方面又唯利是圖,將校巴轉為盈利能力較佳的旅遊巴,才是造成問題的元兇,將矛頭指向政府實有卸責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