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毋自欺,難矣哉

毋自欺,難矣哉

熊十力在〈答某生〉(見《十力語要》卷三) 談儒家的修養工夫,文章這樣收結:

吾老矣!唯覺人生不自欺,誠難。居常恆反照自家隱微中作祟處,明察自家各方面的短處,絲毫不自欺瞞,時時如此用功;雖未得遽免於罪過,而未至不可救藥也夫。吾老來只堪說及此,望賢者勿忽也

我雖然還未到不得不說「吾老矣」的年紀,但熊老這段說話,我深有同感,也令我感慨萬千。毋自欺,難矣哉!這個難,是越努力越覺其難,努力得越久,便越感到永遠也無法達到理想的境界;反之,不努力擺脫自欺的人,自然不會經驗到其中的難處,他們也許不認為須要下工夫才可以擺脫自欺,甚至認為自己很少或不會自欺,而這看法很可能正正是他們自欺的結果。

熊十力說的「隱微中作祟處」,是自欺最活躍處,也是最難自省察覺之處;他時時用功,也不過是做到「未至不可救藥」,這有幾分自謙,不過,也是誠實表達了「無法達到理想」的慨嘆。

儒家雖然認為反省是一種工夫,毫不容易,更提出慎獨、三省吾身、見賢思齊、正心誠意等方法,強調不斷的努力,但對於反省的功效和「毋自欺」的理想,還是過份樂觀了。人的心理非常複雜,有很多心理機制,我們無法單憑反省而意識到它們的運作 — 這些心理機制隱微地作祟,我們意識中的自我了解,已被它們「下了手腳」,以致這些了解中有自欺的成份。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雖然有很多猜測及不科學的地方,但至少明確地指出了人心有難以自知之處;尼采的著作在這方面也有不少洞見,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反省的局限和「毋自欺」的困難。

追求「毋自欺」,可說有一個弔詭之處:「自欺」的「欺」,其實根源於「自」— 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自我保護、需要有美好的自我形象等等;然而,努力擺脫自欺,追求「毋自欺」,這仍然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這樣一來,就會被自我的心理需要干擾,那些隱微地作祟的心理機制便會發揮作用了。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從自我的角度出發,恐怕要先沒有自欺的需要,可是,假如沒有自欺的需要,便不會自欺,也就沒有必要追求「毋自欺」了。

本來我不想講太多做人的道理,因為自己實在做得不夠好,多說了便成空談;以上所寫,讀者可視為不過是我的讀書感悟。